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一、研究背景第9-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14-16页
        一、研究方法第14-15页
        二、结构安排第15-16页
        三、技术路线第16页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第16-18页
        一、本文的创新点第16-17页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8-23页
    第一节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相关背景第18-19页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第18页
        二、低碳经济的界定第18-19页
    第二节 低碳经济的特征和构成要素第19-20页
        一、低碳经济的特征第19页
        二、低碳经济的构成因素第19-20页
    第三节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分析第20-23页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0-21页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第21页
        三、脱钩发展理论第21-22页
        四、其他经济学理论第22-23页
第三章 云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第23-34页
    第一节 云南省产业发展现状第23-24页
        一、云南省支柱产业低碳化第23页
        二、云南省高耗能产业发展现状第23-24页
        三、云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第24页
    第二节 云南省能源消费现状第24-27页
        一、云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第24-25页
        二、云南省能源消费结构第25-26页
        三、云南省三大产业的能源消费特征第26-27页
    第三节 云南省碳排放现状第27-29页
        一、碳排放的测算说明第27页
        二、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第27-28页
        三、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第28-29页
        四、云南省三大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分析第29页
    第四节 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探索第29-31页
        一、制定了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第29-30页
        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第30页
        三、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第30-31页
        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31页
        五、积极推进森林碳汇建设第31页
    第五节 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第31-34页
        一、经济发展与控制碳排放矛盾突出第32页
        二、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利用效率低第32页
        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第32-33页
        四、技术发展水平低,能力建设薄弱第33-34页
第四章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第34-46页
    第一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4-36页
        一、评价指标的框架构建第34页
        二、评价指标的具体构建第34-36页
    第二节 评价方法第36-38页
    第三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第38-41页
        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38页
        二、数据的处理第38-41页
    第四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第41-46页
        一、综合评价分析第41-43页
        二、子系统评价分析第43页
        三、取得的成果第43-44页
        四、存在的不足第44-46页
第五章 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对策第46-53页
    第一节 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启示第46-48页
        一、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第46-47页
        二、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第47-48页
        三、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启示第48页
    第二节 加快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第48-53页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变第48-49页
        二、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第49-50页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低碳发展核心竞争力第50-51页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低碳发展环境第51页
        五、推进森林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第51-52页
        六、培养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第52-53页
第六章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分级准则及事故防控策略研究
下一篇:FTY720在七氟醚诱导的大鼠进行性神经毒性中的保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