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8-18页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8-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三、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本文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五、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思想品德课对红色资源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18-25页 |
一、当前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 | 第18-20页 |
二、新课改的政策推动和价值导向 | 第20-22页 |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资源亟待丰富和拓展 | 第22-23页 |
四、红色资源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皖北地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红色资源的运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淮北市S中学为例 | 第25-39页 |
一、“淮北市S中学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红色资源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的实证调研设计思路 | 第25-28页 |
(一)关于调研地区和学校的选择 | 第25-26页 |
(二)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6-27页 |
(三)关于调查的具体实施 | 第27-28页 |
二、“淮北市S中学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红色资源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与调研数据 | 第28-32页 |
(一)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简介 | 第28页 |
(二)调查样本的概况 | 第28页 |
(三)问卷数据 | 第28-32页 |
三、“淮北市S中学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红色资源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第32-39页 |
(一)“红色资源”的认知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二)“红色资源”的教材运用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三)“红色资源”的教师运用情况分析 | 第34-35页 |
(四)“红色资源”的家庭教育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五)学生对“红色资源”的主观态度分析 | 第36页 |
(六)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运用建议分析 | 第36-37页 |
(七)学生对安徽省内“红色资源”的了解情况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设计中对红色资源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6页 |
一、思想品德课教材设计与红色资源的发展脱节 | 第39-42页 |
(一)思想品德课教材结构的扁平化与红色资源的立体化不相协调 | 第40页 |
(二)思想品德课教材编排的单一化与红色资源的层次化不相协调 | 第40-41页 |
(三)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的枯燥化与红色资源的丰富化不相协调 | 第41-42页 |
二、思想品德课专业教师对红色资源运用意识不强 | 第42-44页 |
(一)课改后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带动思想品德课专业教师教育意识的转变 | 第42页 |
(二)思想品德课专业教师本身对红色资源的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和全面 | 第42-43页 |
(三)受限于学校各种管理制度降低了教师对其运用的热情 | 第43-44页 |
三、思想品德课与红色资源之间的逻辑关联缺乏理论建设 | 第44-46页 |
(一)思想品德课对红色资源的运用有助于扩大人们对红色资源的认识 | 第44-45页 |
(二)思想品德课的现代教学方法有助于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红色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淮北市S中学为例 | 第46-54页 |
一、教材视角:重视对红色资源进教材的设计 | 第46-48页 |
(一)在国家级教材中增加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第46-47页 |
(二)以“红色资源”为主要内容开发地方辅助性教材 | 第47-48页 |
二、学校视角:强化优化教师的主体意识与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 第48-49页 |
(一)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 | 第48页 |
(二)优化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 第48-49页 |
三、教师视角:创新运用红色资源的教学模式 | 第49-51页 |
(一)注重灌输模式的创新 | 第49-50页 |
(二)加强教学互动模式的创新 | 第50页 |
(三)优化言传身教模式的创新 | 第50-51页 |
(四)突出全面融入模式的创新 | 第51页 |
四、学生视角:发挥学生在红色资源运用中的作用 | 第51-54页 |
(一)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活动中 | 第52页 |
(二)主动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件:问卷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