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2.1 什么是知识 | 第14-18页 |
2.1.1 识的认识及分类 | 第14-16页 |
2.1.2 教师知识的分类 | 第16-18页 |
2.2 数学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 | 第18-20页 |
2.3 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 第20-23页 |
2.4 数学学科教学知识 | 第23-30页 |
2.4.1 MPCK的构成成分 | 第23-24页 |
2.4.2 MPCK的表现形式 | 第24-27页 |
2.4.3 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国内外研究 | 第27-30页 |
2.5 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 第32-37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3.2.1 评价课堂的主体内容—-学生的认知活动 | 第34-35页 |
3.2.2 Anderson等对布鲁姆目标分类的补充 | 第35页 |
3.3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35页 |
3.4 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35-36页 |
3.5 研究方法总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研究过程 | 第37-70页 |
4.1 教师不同比例MPCK成分的几种解题思路 | 第37-47页 |
4.1.1 优秀职初教师MPCK的各成分与课堂教学行为的关系 | 第39-43页 |
4.1.2 教师课堂上MPCK各成分所占比例 | 第43-45页 |
4.1.3 教师课堂反馈 | 第45-47页 |
4.2 从学习的发生发展分析函数奇偶性 | 第47-53页 |
4.2.1 师生互动下的教师课堂 | 第47-51页 |
4.2.2 职初优秀教师MPCK各成分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关系 | 第51-52页 |
4.2.3 教师课堂反馈 | 第52-53页 |
4.3 问题解决下的指数函数教学 | 第53-61页 |
4.3.1 问题解决情境问题 | 第54-59页 |
4.3.2 教师课堂反馈 | 第59-60页 |
4.3.3 职初优秀教师MPCK各成分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 第60-61页 |
4.4 师生互动下的《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 | 第61-70页 |
4.4.1 教师课堂反馈 | 第66-67页 |
4.4.2 教师MPCK各成分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 第67-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4页 |
5.1 高中数学教师MPCK的主要来源 | 第70页 |
5.2 MPCK各成分之间的联系 | 第70-71页 |
5.3 MPCK各种成分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关系 | 第71-72页 |
5.4 对教师教育者、教师自身的意义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