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徐幹《中论》与荀学关系考论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哲学思想层面 | 第15-18页 |
一、天人观 | 第15-17页 |
二、人性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礼法思想层面 | 第18-22页 |
一、隆礼尚贤 | 第20-21页 |
二、礼法并用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教育思想层面 | 第22-26页 |
一、强调“积” | 第23页 |
二、强调“虚” | 第23-24页 |
三、强调“验”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徐幹《中论》思想时代性承变考论 | 第26-34页 |
第一节 名实问题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才性问题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本末问题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徐幹《中论》之文艺思想与其文学创作关联考论 | 第34-51页 |
第一节 徐幹《中论》所反映的文艺思想 | 第34-38页 |
一、重文艺政教功能 | 第35-36页 |
二、贵言慎辞 | 第36-37页 |
三、崇中和之美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徐幹的文学创作之路 | 第38-44页 |
一、良禽择木而栖——早年的进取 | 第38-40页 |
二、超栖迟而无依——归曹后的沉潜 | 第40-44页 |
第三节 徐幹儒家文艺观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44-51页 |
一、重文艺政教功能与其文学成就之削弱 | 第44-45页 |
二、贵言慎辞与其沉潜内敛文风之形成 | 第45-46页 |
三、崇中尚和与其笃厚深沉文风之表现 | 第46-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9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