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7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8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8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一)研究的创新 | 第18-19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7页 |
一、情境教学法的涵义 | 第20页 |
(一)情境 | 第20页 |
(二)情境教学法 | 第20页 |
二、情境教学法有效实施的指导原则 | 第20-23页 |
(一)知识性与德育性相结合 | 第20-21页 |
(二)趣味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 第21-22页 |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第22-23页 |
三、情境教学法有效实施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一)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第23页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三)多元智力理论 | 第24页 |
四、情境教学法有效实施的衡量标准 | 第24-27页 |
(一)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 第24-25页 |
(二)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 第25页 |
(三)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 | 第25-26页 |
(四)学生良好的学习反馈 | 第26页 |
(五)教师娴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分析 | 第27-45页 |
一、调查基本情况简介 | 第27-28页 |
(一)调查对象的概况 | 第27页 |
(二)调查目的 | 第27页 |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7页 |
(四)调查问卷的实施情况 | 第27-28页 |
二、调查结果呈现 | 第28-39页 |
(一)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8-30页 |
(二)对情境教学法的认知与态度分析 | 第30-32页 |
(三)对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分析 | 第32-36页 |
(四)对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反思分析 | 第36-37页 |
(五)对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分析 | 第37-39页 |
三、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缺乏创新性 | 第39-40页 |
(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应试化 | 第40页 |
(三)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形式化 | 第40-41页 |
(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的热情消退过快 | 第41页 |
四、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一)教师自身思想认识与能力水平的制约 | 第41-42页 |
(二)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不够重视 | 第42页 |
(三)学校教育评价制度的负面影响 | 第42-43页 |
(四)国家传统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实施的路径思考 | 第45-53页 |
一、课前要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 第45-47页 |
(一)以教材内容为前提创设教学情境 | 第45-46页 |
(二)以学生实际为原则创设教学情境 | 第46页 |
(三)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 | 第46-47页 |
(四)以教学媒体为支撑创设教学情境 | 第47页 |
二、课中要有效实施情境教学法 | 第47-50页 |
(一)明确教学目标,引入知识学习 | 第47-48页 |
(二)课堂合作探究,强化理论知识 | 第48-49页 |
(三)情境教学拓展,增强价值引导 | 第49-50页 |
三、课后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反思 | 第50-53页 |
(一)推陈出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 第50页 |
(二)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技能素质 | 第50页 |
(三)合理用时,实现高效情境教学 | 第50-51页 |
(四)以生为本,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 第51页 |
(五)完善机制,实施多元教学评价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67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