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水印的可恢复语音取证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数字语音主动取证概述 | 第10-13页 |
1.2.1 主动取证技术衡量标准 | 第11-12页 |
1.2.2 主动取证技术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一种抗特征分析替换攻击的数字语音取证算法 | 第15-27页 |
2.1 引言 | 第15-16页 |
2.2 能量比 | 第16-17页 |
2.2.1 能量比的定义 | 第16-17页 |
2.2.2 能量比和信号样本值的关系 | 第17页 |
2.3 取证算法 | 第17-20页 |
2.3.1 语音信号预处理 | 第17-18页 |
2.3.2 水印嵌入 | 第18-19页 |
2.3.3 内容取证 | 第19-20页 |
2.4 性能分析 | 第20-26页 |
2.4.1 不可听性 | 第20-21页 |
2.4.2 鲁棒性 | 第21-22页 |
2.4.3 抗特征分析替换攻击的能力 | 第22-23页 |
2.4.4 对不同攻击的篡改定位能力 | 第23-26页 |
2.5 结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DWT的可恢复数字语音取证算法 | 第27-40页 |
3.1 引言 | 第27-28页 |
3.2 信号压缩和重构 | 第28-30页 |
3.2.1 信号压缩 | 第28页 |
3.2.2 信号重构 | 第28-30页 |
3.2.3 压缩信号置乱 | 第30页 |
3.3 取证算法 | 第30-35页 |
3.3.1 预处理 | 第30-31页 |
3.3.2 帧号和压缩信号的嵌入 | 第31-33页 |
3.3.3 内容取证和篡改恢复 | 第33-35页 |
3.4 性能分析 | 第35-36页 |
3.4.1 篡改定位能力 | 第35页 |
3.4.2 篡改恢复能力 | 第35-36页 |
3.5 性能分析 | 第36-39页 |
3.5.1 不可听性 | 第36-37页 |
3.5.2 篡改定位和篡改恢复 | 第37-39页 |
3.6 结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