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师培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刘师培论“文” | 第13-23页 |
第一节 文的特征和本质研究 | 第13-16页 |
一、文具有骈偶声律的特征 | 第13-14页 |
二、文具有翰藻特征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文笔论 | 第16-23页 |
一、辨别文笔的原因 | 第16-17页 |
二、文笔标准的发展轨迹 | 第17-19页 |
三、刘师培区别文与笔的标准 | 第19-21页 |
四、笔不该文,文可该笔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刘师培论文体 | 第23-39页 |
第一节 考究文体源流 | 第24-28页 |
一、总论文体之源 | 第24-25页 |
二、颂体的流变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汉魏六朝文体的变迁 | 第28-34页 |
一、体式的变迁 | 第28-30页 |
二、体貌的变迁 | 第30-33页 |
三、体制的变迁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文体的南北空间性 | 第34-39页 |
一、刘师培对传统文学地理学的突破 | 第34-36页 |
二、地理-文化-文体的研究模式 | 第36-37页 |
三、赋体的南北不同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刘师培论作家 | 第39-48页 |
第一节 作家文章与经书的关系 | 第39-41页 |
一、作家文章与经书的共性 | 第39-40页 |
二、蔡邕之文与经书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汉魏六朝各家文章与诸子的关系 | 第41-44页 |
一、汉魏六朝作家文章源于诸子的根据 | 第42页 |
二、曹植、王粲与儒家、法家 | 第42-44页 |
第三节 作家体性才略 | 第44-48页 |
一、体性才略的含义及发展 | 第44-45页 |
二、陆机、潘岳的体性才略与其文学创作 | 第45-48页 |
第四章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述评 | 第48-63页 |
第一节 探讨汉魏之际的文学变迁 | 第48-51页 |
一、肯定建安文学的转变地位 | 第48-50页 |
二、分析汉、魏文学的优劣得失 | 第50页 |
三、突出以气论文的独特性 | 第50-51页 |
第二节 论述汉魏之际文学变迁的两个角度 | 第51-56页 |
一、魏、晋作家风格的不同 | 第51-54页 |
二、魏、晋文派的不同 | 第54-56页 |
第三节 阐述宋齐梁陈时期的文学 | 第56-63页 |
一、南朝文学兴盛原因的思考 | 第56-59页 |
二、宫体诗 | 第59-61页 |
三、谐隐之文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刘师培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影响及时代意义 | 第63-67页 |
第一节 刘师培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一、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对鲁迅的影响 | 第63-64页 |
二、重视材料的研究方法对王瑶及罗宗强的影响 | 第64页 |
第二节 刘师培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时代意义 | 第64-67页 |
一、解决“古典”与“现代”关系的困扰 | 第65页 |
二、解决“本土”与“西方”关系的困扰 | 第65-66页 |
三、解决“文学”与“文化”关系的困扰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