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2 内容框架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主要创新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2.1 保障性住房概述 | 第22-23页 |
2.1.1 住房保障 | 第22页 |
2.1.2 保障性住房 | 第22-23页 |
2.2 满意度理论 | 第23-27页 |
2.2.1 顾客满意度 | 第23-24页 |
2.2.2 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第24-26页 |
2.2.3 住房满意度模型 | 第26-27页 |
2.3 住房满意度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2.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运城市盐湖区保障性住房现状及问题 | 第31-42页 |
3.1 运城市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 | 第31-35页 |
3.2 运城市盐湖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 | 第35-40页 |
3.2.1 在建情况 | 第35-37页 |
3.2.2 完工情况 | 第37-39页 |
3.2.3 选址区位 | 第39-40页 |
3.2.4 配套设施 | 第40页 |
3.3 运城市盐湖区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运城市盐湖区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测评 | 第42-64页 |
4.1 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4.2 保障性住房居住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3-44页 |
4.2.1 居住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43页 |
4.2.2 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3-44页 |
4.3 问卷设计及实施 | 第44-49页 |
4.3.1 问卷设计 | 第44-45页 |
4.3.2 问卷发放 | 第45-47页 |
4.3.3 问卷回收 | 第47-48页 |
4.3.4 样本情况 | 第48-49页 |
4.4 指标可靠度检验 | 第49-52页 |
4.4.1 指标信度检验 | 第49-50页 |
4.4.2 指标效度检验 | 第50-52页 |
4.5 满意度指数计算与分析 | 第52-63页 |
4.5.1 指标权重确定 | 第52-55页 |
4.5.2 居住满意度指数计算 | 第55-59页 |
4.5.3 居住满意度指数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4.6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运城市盐湖区保障性住房发展建议 | 第64-71页 |
5.1 完善配套设施,优化住房选址 | 第64页 |
5.2 发挥公积金作用,缓解住房压力 | 第64-65页 |
5.3 完善运作机制,提高分配均等化 | 第65-68页 |
5.3.1 保障性住房保障范围确定 | 第65-67页 |
5.3.2 完善保障性住房技术支持手段 | 第67-68页 |
5.4 发展公租房制度,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 | 第68-69页 |
5.4.1 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 第68页 |
5.4.2 公租房建设、营运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 | 第68-69页 |
5.4.3 管理机制创新 | 第69页 |
5.5 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提高住房效率 | 第69-70页 |
5.5.1 共有产权住房概念 | 第69-70页 |
5.5.2 共有产权保障房制度实施 | 第70页 |
5.6 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1、结论 | 第71页 |
2、展望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附录1盐湖区保障性住房居住满意度问卷 | 第73-75页 |
附录 2 MATLAB熵值法权重计算程序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