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光束匀滑技术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光束匀滑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时间域匀滑技术 | 第13-14页 |
1.2.2 空间域匀滑技术 | 第14-15页 |
1.3 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第15-18页 |
1.3.1 本课题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理论分析 | 第18-24页 |
2.1 标量衍射理论 | 第18-20页 |
2.2 衍射光学元件理论设计模型 | 第20-22页 |
2.3 常用衍射光学元件设计方法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互补偿相位板设计 | 第24-45页 |
3.1 互补偿相位板设计原理 | 第24-26页 |
3.1.1 光束传输模型 | 第24-25页 |
3.1.2 互补偿相位板设计思路 | 第25-26页 |
3.2 相位板的评价参数 | 第26页 |
3.3 GS算法设计互补偿相位板 | 第26-36页 |
3.3.1 设计原理 | 第26-27页 |
3.3.2 数值模拟与仿真 | 第27-30页 |
3.3.3 容差能力 | 第30-36页 |
3.4 模拟退火算法设计互补偿相位板 | 第36-43页 |
3.4.1 设计原理 | 第36-38页 |
3.4.2 数值模拟与仿真 | 第38-40页 |
3.4.3 容差能力 | 第40-43页 |
3.5 两种算法分析比较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多光束在黑腔内的辐照特性研究 | 第45-56页 |
4.1 激光光束在黑腔内传输模型分析 | 第45-47页 |
4.2 分层拟合理论 | 第47-48页 |
4.3 模拟仿真 | 第48-54页 |
4.3.1 远场焦斑范围估算 | 第48页 |
4.3.2 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48-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