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沿革及其衍生文献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4页 |
| 1.作为蒙学教材研究 | 第10-11页 |
| 2.作为姓氏书籍辞典研究 | 第11-13页 |
| 3.《百家姓》的版本问题研究 | 第13-14页 |
| 4.《百家姓》的作者研究 | 第14页 |
| 5.作为民族文字文献书籍研究 | 第14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一、文献衍生情况说明 | 第15-17页 |
| 二、《百家姓》之版本 | 第17-74页 |
| (一)宋本《百家姓》考证 | 第17-23页 |
| 1.重庆宋本《百家姓》真实性考证 | 第17-19页 |
| 2.宋本《百家姓》初探 | 第19-23页 |
| (二)《八思巴文百家姓》与《事林广记》 | 第23-32页 |
| 1.《八思巴文百家姓》与《事林广记》关系 | 第23-24页 |
| 2.《八思巴文百家姓》版本分析 | 第24-32页 |
| (三)《百家姓考略》 | 第32-35页 |
| 1.《百家姓考略》的版本 | 第32-34页 |
| 2.《百家姓考略》的价值及内容 | 第34-35页 |
| (四)《七字百家姓》 | 第35-41页 |
| 1.《七字百家姓》的版本 | 第35-37页 |
| 2.《七字百家姓》的内容 | 第37-40页 |
| 3.《七字百家姓》的价值 | 第40-41页 |
| (五)《十字百家姓》 | 第41-50页 |
| 1.《十字百家姓》的版本及内容 | 第41-47页 |
| 2.《十字百家姓》的价值 | 第47-50页 |
| (六)《同音百家姓》 | 第50-53页 |
| (七)《百家姓》与《正音再华》 | 第53-59页 |
| (八)《百家姓法帖》 | 第59-61页 |
| (九)《绘图浅说百家姓》 | 第61页 |
| (十)《百家姓》与《百千音义》 | 第61-62页 |
| (十一)《百家姓》与《毗邻左氏识字书》 | 第62页 |
| (十二)《四体百家姓》 | 第62-63页 |
| (十三)《百家姓》与《篆林肆考》 | 第63-64页 |
| (十四)《百家姓新笺》 | 第64-65页 |
| (十五)《百家姓三编》 | 第65-68页 |
| (十六)《续百家姓印谱考略》 | 第68-70页 |
| (十七)《歪讲百家姓》 | 第70-71页 |
| (十八)《太平歌词百家姓》 | 第71-72页 |
| (十九)《外百家姓》 | 第72-74页 |
| 三、《百家姓》版本衍生流变轨迹 | 第74-78页 |
| (一)《百家姓》版本分类 | 第74-77页 |
| 1.启蒙书籍 | 第74-75页 |
| 2.语音学的教材 | 第75页 |
| 3.姓氏考察书籍 | 第75页 |
| 4.书法教材 | 第75-76页 |
| 5.校注类书籍 | 第76页 |
| 6.综合性书籍 | 第76页 |
| 7.传统思想体现的书籍 | 第76-77页 |
| (二)《百家姓》衍生文献流传图 | 第77-78页 |
| 四、《百家姓》研究的价值所在 | 第78-80页 |
| 结语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1已见百家姓全本书目 | 第85-92页 |
| 附录2已见百家姓残本书目 | 第92-96页 |
| 附录3未见百家姓书目 | 第96-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