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数值鉴定系统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4页
    1.1 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进展第14-17页
    1.2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第17-22页
        1.2.1 数值鉴定原理第17-19页
        1.2.2 生化反应的选择第19-21页
        1.2.3 编码第21页
        1.2.4 数值鉴定系统的应用与发展第21-22页
    1.3 单增李斯特菌的遗传特征第22-30页
        1.3.1 单增李斯特菌血清型分布第22-23页
        1.3.2 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因子第23-25页
        1.3.3 单增李斯特菌耐药性第25-26页
        1.3.4 单增李斯特菌分子溯源研究第26-30页
    1.4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第30-31页
    1.5 本论文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意义第31-32页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1.6.1 研究内容第32-33页
        1.6.2 技术路线第33-34页
第二章 李斯特菌数值鉴定系统的研制第34-45页
    2.1 材料第34-35页
        2.1.1 菌株及培养条件第34-35页
        2.1.2 生化反应鉴定条第35页
    2.2 李斯特菌数值鉴定系统的开发第35-40页
        2.2.1 开发基础第35-36页
        2.2.2 系统总体设计第36页
        2.2.3 生化反应的选择第36-38页
        2.2.4 数值鉴定系统软件的编码第38-40页
    2.3 系统运行及其简介第40-43页
    2.4 讨论第43-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分布规律研究第45-62页
    3.1 材料第45-46页
        3.1.1 主要仪器第45-46页
        3.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第46页
    3.2 方法第46-50页
        3.2.1 样品采集第46-47页
        3.2.2 样品定性和定量分析第47-49页
        3.2.3 菌种鉴定第49-50页
        3.2.4 数据分析第50页
    3.3 结果第50-59页
        3.3.1 单增李斯特菌在不同食品类型中的污染情况第50-53页
        3.3.2 单增李斯特菌在各城市间的污染情况第53-55页
        3.3.3 MID-67与Numide-Listeria v1.0 结果比较第55-59页
    3.4 讨论第59-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2-86页
    4.1 材料第63-64页
        4.1.1 菌株及培养条件第63页
        4.1.2 主要仪器第63页
        4.1.3 主要试剂第63-64页
    4.2 方法第64-68页
        4.2.1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第64页
        4.2.2 毒力基因检测第64-66页
        4.2.3 分子血清型鉴定第66页
        4.2.4 ERIC-PCR与REP-PCR分型第66-67页
        4.2.5 MLST分型第67页
        4.2.6 inlA基因全长测序第67页
        4.2.7 数据分析第67-68页
    4.3 结果第68-79页
        4.3.1 抗生素敏感性分析第68页
        4.3.2 血清型分析第68-70页
        4.3.3 毒力基因分析第70-72页
        4.3.4 MLST分型第72-74页
        4.3.5 ERIC和REP分型第74-77页
        4.3.6 inlA序列分析第77-79页
    4.4 讨论第79-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生鲜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6-98页
    5.1 材料第87-88页
        5.1.1 菌株及培养条件第87页
        5.1.2 主要仪器第87页
        5.1.3 主要试剂第87-88页
    5.2 方法第88-89页
        5.2.1 分子血清型鉴定第88页
        5.2.2 毒力基因检测第88页
        5.2.3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第88-89页
        5.2.4 ERIC-PCR分子分型第89页
    5.3 结果第89-95页
        5.3.1 血清型分析第89-90页
        5.3.2 毒力基因分析第90-91页
        5.3.3 抗生素敏感性分析第91-92页
        5.3.4 ERIC-PCR分型第92-95页
    5.4 讨论第95-97页
    5.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六章 李斯特菌比较蛋白组学的初步探索第98-125页
    6.1 材料第98-100页
        6.1.1 菌株及培养条件第98页
        6.1.2 主要仪器第98-99页
        6.1.3 主要试剂第99页
        6.1.4 试剂配制第99-100页
    6.2 方法第100-104页
        6.2.1 蛋白提取第101页
        6.2.2 蛋白定量第101页
        6.2.3 蛋白酶切及iTRAQ试剂标记第101-102页
        6.2.4 第一维高pH-RP液相分离第102页
        6.2.5 第二维反相液质联用RPLC-MS第102-103页
        6.2.6 数据检索与分析第103-104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04-122页
        6.3.1 蛋白定量第104-105页
        6.3.2 样品重复性分析结果第105-106页
        6.3.3 iTRAQ蛋白组学鉴定李斯特菌的结果第106-114页
        6.3.4 单增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比较蛋白组学分析第114-122页
    6.4 讨论第122-123页
    6.5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结论与展望第125-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2页
附录第142-171页
攻读博士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1-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附件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学术史研究
下一篇:西安市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及其优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