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4-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一、大豆生育期与生育期组 | 第14-15页 |
二、不同国家大豆生育期分组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 第15-18页 |
三、基于生育期组划分的大豆生态区划研究 | 第18-20页 |
四、大豆生育期性状与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关系 | 第20-21页 |
五、气象因子对大豆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3-2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三、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中国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判别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26-47页 |
第一节 大豆生育期组判别标准品种的鉴定 | 第26-30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第二节 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多点鉴定 | 第30-36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大豆品种生育期组的判别方法 | 第36-43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中国大豆主要栽培品种的生育期组归属 | 第47-63页 |
第一节 不同产区大豆品种生育期组鉴定 | 第47-58页 |
一、试验材料及试验点 | 第47-52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第二节 对国家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生育期组的精细判定 | 第58-60页 |
一、试验材料及试验点 | 第58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60-62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基于品种生育期组的中国大豆生态区划 | 第63-72页 |
第一节 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分布的GIS分析 | 第63-66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65-66页 |
第二节 不同生育期组的中国大豆生态区域 | 第66-69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66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二、中美大豆生育期组分布的比较 | 第69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69-7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基于生育期组的大豆救灾补种品种搭配方案 | 第72-92页 |
第一节 北方春作大豆区东北亚区大豆救灾补种品种搭配方案 | 第72-82页 |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72-74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74-82页 |
第二节 北方春作大豆区西北亚区大豆救灾补种品种搭配方案 | 第82-86页 |
一、试验点及试验材料 | 第82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第三节 黄淮海夏作大豆区大豆救灾补种品种搭配方案 | 第86-89页 |
一、试验点及试验材料 | 第86-87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87-89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89-91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不同生育期组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分布特征 | 第92-101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一、试验材料 | 第92-93页 |
二、不同生育期组大豆品种的播种期 | 第93页 |
三、取样方法 | 第93-94页 |
四、数据处理方法 | 第94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94-98页 |
一、不同生育期组大豆品种的分布范围及播期类型 | 第94页 |
二、不生育期组大豆品种种植密度特征分析 | 第94-95页 |
三、不同生育期组大豆品种的产量特征分析 | 第95-96页 |
四、不同生育期组大豆品种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96-97页 |
五、不同生育期组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97-98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98-9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不同生育期组大豆品种品质性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101-118页 |
第一节 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品质性状分布特征 | 第101-103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2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我国不同生育期组地带大豆品质性状分布特征 | 第103-108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8页 |
第三节 大豆品质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108-113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3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13-117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9页 |
附录-1 | 第129-130页 |
附录-2 | 第130-131页 |
附录-3 | 第131-14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