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子弹气动装置结构及驱动特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悬浮子弹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悬浮子弹升力方案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悬浮子弹驱动方案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方法 | 第12-14页 |
2 气动装置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 第14-18页 |
2.1 悬浮子弹的组成 | 第14-15页 |
2.2 气动装置的组成及相关特性 | 第15页 |
2.3 气动装置性能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2.4 气动装置设计要求 | 第16-1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3 基本理论 | 第18-27页 |
3.1 控制方程 | 第18-19页 |
3.2 湍流模型 | 第19-22页 |
3.2.1 单方程模型 | 第20页 |
3.2.2 标准k-ε模型 | 第20页 |
3.2.3 RNG k-ε模型 | 第20-21页 |
3.2.4 Realizable k-ε模型 | 第21-22页 |
3.3 旋翼升阻计算模型 | 第22-25页 |
3.3.1 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3.3.2 叶端损失系数 | 第23-24页 |
3.3.3 旋翼升阻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3.4 内部摩擦计算模型 | 第25-26页 |
3.4.1 内部摩擦模型 | 第25页 |
3.4.2 参数分析 | 第25-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气动装置设计因素及结构特性研究 | 第27-44页 |
4.1 气动装置设计因素 | 第27-33页 |
4.1.1 旋翼升阻特性因素 | 第27-28页 |
4.1.2 内摩擦因素 | 第28页 |
4.1.3 旋翼系统转动惯量因素 | 第28-30页 |
4.1.4 材料因素 | 第30页 |
4.1.5 气体发生器外形及强度因素 | 第30-32页 |
4.1.6 气体来源因素 | 第32-33页 |
4.2 气动装置结构特性 | 第33-35页 |
4.2.1 同径弯管气动装置(简称“装置一”) | 第33-34页 |
4.2.2 拉瓦尔喷管气动装置(简称“装置二”) | 第34页 |
4.2.3 气动装置分析小结 | 第34-35页 |
4.3 气体发生器特性研究 | 第35-43页 |
4.3.1 产气药剂研究 | 第35-37页 |
4.3.2 气体发生器出口特性 | 第37-38页 |
4.3.3 气体发生器工作研究 | 第38-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气动装置驱动体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4-54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同径弯管驱动体流场仿真 | 第44-48页 |
5.2.1 计算模型 | 第44-45页 |
5.2.2 计算条件 | 第45页 |
5.2.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5.2.4 结构参数对驱动力矩的影响 | 第47-48页 |
5.2.5 转速对质量流量及驱动力矩的影响 | 第48页 |
5.3 拉瓦尔喷管驱动体流场仿真 | 第48-53页 |
5.3.1 计算模型 | 第48-49页 |
5.3.2 计算条件 | 第49-50页 |
5.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5.3.4 不同扩张半角下流场分布 | 第51-53页 |
5.3.5 不同扩张半角下出口推力及驱动力矩计算 | 第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气动装置结构参数确定及驱动效率分析 | 第54-65页 |
6.1 引言 | 第54页 |
6.2 气动装置结构参数及燃烧室计算结果 | 第54-56页 |
6.2.1 结构参数 | 第55页 |
6.2.2 燃烧室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6.3 气动装置的驱动效率分析 | 第56-64页 |
6.3.1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案 | 第56-58页 |
6.3.2 方案一分析 | 第58-59页 |
6.3.3 方案二分析 | 第59-61页 |
6.3.4 方案三分析 | 第61-63页 |
6.3.5 方案四分析 | 第63-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7 结束语 | 第65-67页 |
7.1 总结与结论 | 第65-66页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6页 |
7.3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