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第一部分 杜鹃素新结构衍生物DJS-F调节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和表型转换的作用及其机制 | 第17-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8页 |
1.1 实验材料、试剂及配制 | 第18-23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2 结果 | 第28-54页 |
2.1 DJS及其衍生物对 10%FBS诱导的RASMC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28-34页 |
2.2 DJS-F抑制VSMC异常增殖作用研究 | 第34-41页 |
2.3 DJS-F抑制VSMC表型转换作用研究 | 第41-46页 |
2.4 DJS-F对 10%FBS诱导的VSMC中PD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 | 第46-54页 |
3 讨论 | 第54-58页 |
3.1 VSMC原代培养 | 第54页 |
3.2 DJS-F具有显著高于先导化合物DJS的抑制VSMC增殖活性 | 第54-55页 |
3.3 DJS-F对VSMC周期分布变化及G_1/S期相关调节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 DJS-F对VSMC表型转换的影响 | 第56-57页 |
3.5 DJS-F对PDGFR及其下游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57-58页 |
4 结论 | 第58-59页 |
4.1 DJS-F表现出明显高于DJS的抑制VSMC增殖活性 | 第58页 |
4.2 DJS-F经G_1/S期调控抑制VSMC增殖 | 第58页 |
4.3 DJS-F经调控PD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VSMC表型转换 | 第58-59页 |
第二部分 DJS-F抑制球囊损伤致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作用及其机制 | 第59-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4页 |
1.1 实验材料、试剂及配制 | 第59-60页 |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60-61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2 结果 | 第64-72页 |
2.1 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成功建立的检测 | 第64页 |
2.2 DJS-F对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 第64-66页 |
2.3 DJS-F对大鼠颈总动脉表型标志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6-72页 |
3 讨论 | 第72-75页 |
3.1 血管内膜增生性疾病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 | 第72页 |
3.2 普朗尼克胶F-127 局部药物释放系统可有效用于血管周围局部给药 | 第72页 |
3.3 阳性对照药物及动物病理模型的选择 | 第72-73页 |
3.4 VSMC中主要的表型标志蛋白 | 第73页 |
3.5 DJS-F可经调节血管细胞表型抑制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 | 第73-75页 |
4 结论 | 第75-76页 |
4.1 DJS-F可显著抑制球囊损伤所致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厚症状 | 第75页 |
4.2 DJS-F通过调节VSMC表型及其异常增殖抑制血管内膜增生 | 第75-76页 |
第三部分 基于药物靶蛋白稳定性筛选技术的DJS-F潜在靶蛋白初探 | 第76-90页 |
1 材料与及方法 | 第76-80页 |
1.1 实验材料、试剂及配制 | 第76-77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77-78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78-80页 |
1.3.1 RASMC总蛋白提取 | 第78-80页 |
2 结果 | 第80-85页 |
2.1 DARTS实验条件为DJS-F最佳浓度 40 μmol/L,消化酶链霉蛋白酶与蛋白最佳比例为 1:1000 | 第80页 |
2.2 SDS-PAGE蛋白分离及差异条带的鉴定 | 第80-84页 |
2.3 Mascot数据库检索得DJS-F结合蛋白Tm和GRP78 | 第84-85页 |
3 讨论 | 第85-89页 |
3.1 作用靶点的阐明是同类化合物进一步结构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的前提 | 第85页 |
3.2 DARTS在药物靶点发现中的应用 | 第85-86页 |
3.3 GRP78和Tm为DJS-F在VSMC中的潜在靶蛋白 | 第86-89页 |
4 结论 | 第89-90页 |
4.1 DARTS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第89页 |
4.2 GRP78及Tm为DJS-F在VSMC中的潜在靶蛋白 | 第89-90页 |
全文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0页 |
综述 | 第100-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个人简历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