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间曲艺“嘎百福”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嘎百福的历史 | 第14-20页 |
2.1 初见嘎百福 | 第14-15页 |
2.2 嘎百福的起源探析 | 第15-18页 |
2.3 嘎百福的名字由来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嘎百福的表演及文学特征 | 第20-33页 |
3.1 表演特征 | 第20-24页 |
3.1.1 说唱为主 | 第21-22页 |
3.1.2 一人多角 | 第22页 |
3.1.3 简便易行 | 第22-23页 |
3.1.4 无乐器伴奏 | 第23-24页 |
3.2 文学特征 | 第24-33页 |
3.2.1 嘎百福的内容分类 | 第24-26页 |
3.2.2 嘎百福的文体形式 | 第26-29页 |
3.2.3 嘎百福的故事分析 | 第29-33页 |
第四章 嘎百福的音乐特征 | 第33-46页 |
4.1 嘎百福的音乐特点 | 第33-42页 |
4.1.1 曲式结构 | 第33-34页 |
4.1.2 调式调性 | 第34-37页 |
4.1.3 节拍节奏 | 第37-39页 |
4.1.4 旋律特征 | 第39-41页 |
4.1.5 衬腔特色 | 第41-42页 |
4.2 嘎百福运用的苗族飞歌调式调性 | 第42-44页 |
4.3 嘎百福的苗语声调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嘎百福生存危机与发展对策 | 第46-55页 |
5.1 嘎百福的生存危机 | 第46-49页 |
5.1.1 歌师老去,传承面临危机 | 第48页 |
5.1.2 汉化加剧,冲击原生态土壤 | 第48-49页 |
5.1.3 缺少合理的传承机制 | 第49页 |
5.1.4 法律发展挤占嘎百福空间 | 第49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49-51页 |
5.2.1 嘎百福进校园,开拓活动平台 | 第50页 |
5.2.2 进行嘎百福再创作,提升知名度 | 第50页 |
5.2.3 推行少数民族节目驻景区演出 | 第50-51页 |
5.2.4 政府部门加大对嘎百福的宣传力度 | 第51页 |
5.3 再创作的可行性及思路 | 第51-55页 |
5.3.1 现实素材拓展 | 第53页 |
5.3.2 创作理念的颠覆 | 第53页 |
5.3.3 创作意境的提升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A 田野调查日志 | 第59-71页 |
附录B 田野调查图志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