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17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一、理论意义第10页
        二、现实意义第10-11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一、研究思路第14页
        二、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第15-17页
第一章 志愿服务概述第17-27页
    第一节 志愿服务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9页
        一、志愿者第17页
        二、志愿服务第17-18页
        三、志愿组织第18-19页
        四、志愿服务制度第19页
    第二节 志愿服务的特征及类型第19-22页
        一、志愿服务的特征第19-21页
        二、志愿服务的类型第21-22页
    第三节 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第22-27页
        一、志愿失灵理论第22-24页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24-27页
第二章 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问题分析第27-35页
    第一节 志愿服务的培训制度不健全第27-29页
        一、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第27-28页
        二、培训方式缺乏多样性第28页
        三、培训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第28-29页
    第二节 志愿服务的注册制度不完善第29-30页
        一、志愿者身份认证缺少统一标准第29-30页
        二、注册方式和注册程序存在缺陷第30页
    第三节 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不科学第30-32页
        一、社会网络支持不足第30-31页
        二、志愿者激励方式与内容单一第31-32页
    第四节 志愿服务的保障制度不到位第32-35页
        一、志愿者权益保障不足第32页
        二、志愿服务资金短缺第32-35页
第三章 国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经验第35-43页
    第一节 美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经验第35-37页
        一、广泛的公众参与第35-36页
        二、有力的权益保障第36页
        三、雄厚的财政支持第36-37页
    第二节 德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经验第37-39页
        一、完善的立法体系第37页
        二、壮大的青年力量第37-38页
        三、明确的权利义务第38-39页
    第三节 新加坡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经验第39-43页
        一、完善的管理制度第39页
        二、稳定的服务队伍第39-40页
        三、成熟的激励机制第40-43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制度的路径选择第43-59页
    第一节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的培训制度第43-45页
        一、丰富志愿服务的培训内容第43-44页
        二、创新志愿服务的培训方式第44-45页
        三、加强志愿服务的培训评估第45页
    第二节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的注册制度第45-48页
        一、明确志愿服务的注册主体第45-46页
        二、创新志愿服务的注册方式第46-47页
        三、完善志愿服务的注册程序第47-48页
    第三节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第48-53页
        一、构建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支持系统第48-49页
        二、构建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激励办法第49-53页
    第四节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的保障制度第53-59页
        一、加强我国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第53-55页
        二、加强我国志愿服务的社会保障第55-59页
结语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致谢第63-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HMA改性PNIPAM微凝胶的制备与正温度响应效应研究
下一篇: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灌丛降雨截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