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太阳能发电论文

组串型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2 传统集中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第11页
    1.3 组串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结构第11-13页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13-15页
第2章 交错并联双BOOST DC/DC变换器的研究第15-24页
    2.1 前级DC/DC变换器分析第15-16页
    2.2 交错并联双Boost DC/DC变换器的研究第16-23页
        2.2.1 交错并联双Boost DC/DC变换器拓扑第16-17页
        2.2.2 交错并联双Boost变换器模态和主要波形分析第17-19页
        2.2.3 交错并联双Boost DC/DC变换器纹波分析第19-21页
        2.2.4 交错并联双Boost DC/DC变换器仿真分析第21-23页
    2.3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H5 DC/AC逆变器的研究第24-32页
    3.1 非隔离并网逆变器中共模漏电流的分析第24-28页
        3.1.1 非隔离并网逆变器寄生电容分析第24-25页
        3.1.2 非隔离全桥并网逆变器共模漏电流的产生第25-26页
        3.1.3 抑制共模电流的非隔离并网逆变器拓扑及其特性第26-28页
    3.2 H5非隔离并网逆变器第28-31页
        3.2.1 H5逆变器模态和抑制共模电流原理分析第28-30页
        3.2.2 H5逆变器抑制共模电流的仿真实验第30-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4章 组串型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中的控制方法第32-50页
    4.1 组串型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总体控制框图第32页
    4.2 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跟踪(MPPT)的控制方法及比较第32-38页
        4.2.1 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跟踪(MPPT)的原理第32-34页
        4.2.2 恒电压跟踪方法第34-35页
        4.2.3 扰动观测法第35-37页
        4.2.4 增量电导法第37-38页
        4.2.5 MPPT的其他方法第38页
    4.3 交错并联双Boost小信号模型分析及其调节器设计第38-44页
        4.3.1 交错并联双Boost电路小信号建模第38-42页
        4.3.2 交错并联双Boost电路调节器参数设计第42-44页
    4.4 并网侧控制器分析和设计第44-48页
        4.4.1 电流环比例谐振控制器的设计第44-46页
        4.4.2 电压环控制器设计第46-48页
    4.5 逆变器中的功率解耦控制模块第48-49页
    4.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组串型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平台的设计第50-59页
    5.1 组串型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主电路图第50页
    5.2 主电路功率开关器件的选择第50-52页
        5.2.1 交错双Boost电路功率开关器件的选择第50-51页
        5.2.2 H5逆变器功率开关器件的选择第51-52页
    5.3 交错双Boost电路电感的设计第52-53页
    5.4 并网侧LC滤波设计第53-54页
    5.5 辅助供电模块中反激变换器的设计第54-57页
        5.5.1 60W反激变换器的设计第54-56页
        5.5.2 20W反激变换器的设计第56-57页
    5.6 组串型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实物图第57-58页
    5.7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6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9-70页
    6.1 实验平台介绍第59页
    6.2 H5功率开关器件的驱动信号分析第59页
    6.3 PI控制器下不同并网功率时的实验结果分析第59-62页
    6.4 PR控制器下不同并网功率时的实验结果分析第62-64页
    6.5 最大功率跟踪(MPPT)的实现第64-67页
        6.5.1 启动瞬间最大功率跟踪实验第64-65页
        6.5.2 稳态过程中输入电压突变时的最大功率跟踪实验第65页
        6.5.3 稳态过程中电网电压突变时的最大功率跟踪实验第65-67页
    6.6 抑制共模漏电流实验分析第67-68页
    6.7 单位功率因数并网到感性和容性无功功率因数并网的切换实验第68-69页
    6.8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第70-71页
    7.1 全文总结第70页
    7.2 工作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纤维表面化学修饰及其与SiBCN陶瓷基体的界面结合特性
下一篇:环氧基和聚乙烯醇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驱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