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后评价研究与发展综述 | 第18-25页 |
1.2.1 国外后评价研究与发展 | 第18-19页 |
1.2.2 国内后评价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2.3 国内后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1.2.4 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5-2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基于产业特性的铁路建设项目分类研究 | 第27-57页 |
2.1 铁路产业社会经济属性的理论综述 | 第27-40页 |
2.1.1 铁路产业属性的传统认识 | 第27-29页 |
2.1.2 铁路产业基本属性的延伸 | 第29-37页 |
2.1.3 铁路系统网络性 | 第37-40页 |
2.2 铁路公益性及其度量 | 第40-48页 |
2.2.1 铁路公益性理论综述 | 第40-44页 |
2.2.2 铁路公益性度量方法与判定 | 第44-48页 |
2.3 铁路建设项目分类后评价研究 | 第48-55页 |
2.3.1 铁路建设项目分类后评价的现实需求 | 第48-50页 |
2.3.2 铁路建设项目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 第50-53页 |
2.3.3 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内容与方法差异性分析 | 第53-55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55-57页 |
第3章 外部性理论及其在铁路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中的应用 | 第57-91页 |
3.1 外部性理论综述 | 第57-63页 |
3.1.1 外部性概念与分类 | 第57-59页 |
3.1.2 外部性的理论度量 | 第59-60页 |
3.1.3 本文关于外部性的相关探讨 | 第60-63页 |
3.2 运输外部性理论 | 第63-72页 |
3.2.1 运输外部性的主要争议 | 第63-64页 |
3.2.2 运输外部性的界定 | 第64-65页 |
3.2.3 铁路建设项目外部性 | 第65-66页 |
3.2.4 铁路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 第66-72页 |
3.3 外部性理论在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 第72-83页 |
3.3.1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综述 | 第72-78页 |
3.3.2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经济费用效益识别 | 第78-80页 |
3.3.3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经济效益计算 | 第80-81页 |
3.3.4 进一步的探讨 | 第81-83页 |
3.4 新建铁路网络效益计算 | 第83-89页 |
3.4.1 新建线路网络效益的构成 | 第83-84页 |
3.4.2 基于动态K短路算法的网络效益计算模型 | 第84-87页 |
3.4.3 算例分析 | 第87-89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89-91页 |
第4章 基于供需理论的铁路建设项目运营后评价 | 第91-170页 |
4.1 运输需求与供给理论分析 | 第92-111页 |
4.1.1 铁路建设项目系统描述 | 第92-93页 |
4.1.2 运输需求理论分析 | 第93-100页 |
4.1.3 运输供给理论分析 | 第100-111页 |
4.2 铁路建设项目运量预测后评价 | 第111-118页 |
4.2.1 运量预测内容 | 第112-113页 |
4.2.2 运量预测后评价内容 | 第113-114页 |
4.2.3 预测数据精度分层后评价方法 | 第114-116页 |
4.2.4 预测偏差的原因及对策 | 第116-118页 |
4.3 铁路供给服务水平 | 第118-127页 |
4.3.1 运输供给服务水平的研究现状 | 第118-119页 |
4.3.2 铁路供给服务水平度量的理论分析 | 第119-127页 |
4.4 基于服务水平的铁路建设项目运营后评价 | 第127-142页 |
4.4.1 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后评价 | 第127-133页 |
4.4.2 运输产品服务水平后评价 | 第133-138页 |
4.4.3 运输组织服务水平后评价 | 第138-140页 |
4.4.4 实例分析 | 第140-142页 |
4.5 列车运行图冗余时间分布优化研究 | 第142-151页 |
4.5.1 冗余时间布局优化思路 | 第143页 |
4.5.2 列车运行图纵向及横向稳定性分析 | 第143-147页 |
4.5.3 冗余时间布局优化 | 第147-150页 |
4.5.4 算例分析 | 第150-151页 |
4.6 列车运行图冗余时间布局仿真分析 | 第151-169页 |
4.6.1 仿真算法设计 | 第152-154页 |
4.6.2 列车运行干扰设置 | 第154-155页 |
4.6.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55-157页 |
4.6.4 冗余时间布局仿真 | 第157-168页 |
4.6.5 仿真结论 | 第168-1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第5章 铁路建设项目网络影响后评价 | 第170-200页 |
5.1 网络影响后评价基础理论 | 第171-173页 |
5.1.1 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复杂性理论 | 第171-172页 |
5.1.2 网络科学视角下的复杂性理论 | 第172-173页 |
5.2 网络影响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3-179页 |
5.2.1 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特性 | 第173-175页 |
5.2.2 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质量 | 第175-176页 |
5.2.3 交通运输网络投资规模 | 第176-177页 |
5.2.4 铁路运输网络能力分析 | 第177-179页 |
5.3 铁路新建线路项目网络影响后评价方法 | 第179-190页 |
5.3.1 铁路新建线路项目网络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 第179-181页 |
5.3.2 铁路新建线路项目网络影响后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181-188页 |
5.3.3 铁路新建线路项目网络影响后评价的模糊物元法 | 第188-190页 |
5.4 实例分析 | 第190-198页 |
5.4.1 网络范围的界定 | 第190-191页 |
5.4.2 评价指标测算 | 第191-194页 |
5.4.3 模糊物元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94-195页 |
5.4.4 后评价结果分析 | 第195-1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98-200页 |
结论 | 第200-203页 |
致谢 | 第203-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