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浅埋煤层富水区下煤炭开采及防治水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岩石渗流理论研究 | 第12页 |
1.2.3 水土耦合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2.4 水砂混合流运移通道及水动力学研究 | 第13页 |
1.3 论文拟采取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突水溃砂机理及富水性勘探研究 | 第16-37页 |
2.1 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2.1.1 地层 | 第16-17页 |
2.1.2 构造及地震 | 第17-18页 |
2.1.3 煤层 | 第18-20页 |
2.2 邻近矿井的充水溃砂状况及原因分析 | 第20-21页 |
2.3 突水溃砂机理 | 第21-25页 |
2.3.1 饱和含水砂层 | 第22页 |
2.3.2 过水砂通道 | 第22-23页 |
2.3.3 动水压力 | 第23-24页 |
2.3.4 容水砂空间 | 第24-25页 |
2.4 研究区富水性勘探 | 第25-36页 |
2.4.1 地球物理特征及研究区域范围 | 第25页 |
2.4.2 勘探前试验分析 | 第25-30页 |
2.4.3 勘探工作布置及结果分析 | 第30-35页 |
2.4.4 异常区综合评价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浅埋煤层富水区下安全开采可行性分析 | 第37-57页 |
3.1 2~(-2) 煤顶板基岩柱的岩性特征分析 | 第37-40页 |
3.1.1 2~(-2) 煤顶板基岩柱的岩性结构和厚度 | 第37-38页 |
3.1.2 顶板稳定性评价 | 第38-40页 |
3.2 覆岩破坏规律及“两带”发育高度计算 | 第40-43页 |
3.2.1 覆岩破坏规律 | 第40页 |
3.2.2 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 | 第40-41页 |
3.2.3“两带”发育高度计算结果 | 第41-43页 |
3.3 工作面突水溃砂可能性分析 | 第43-44页 |
3.4 含水层潜伏的水头压力在扰动作用下形成的动水压力分析 | 第44-49页 |
3.4.1 突水溃砂临界水力坡度的确定 | 第45-47页 |
3.4.2 韩家湾煤矿预防突水溃砂的水头高度计算 | 第47-48页 |
3.4.3 过水通道分析 | 第48-49页 |
3.5 开采扰动的固液耦合数值模拟分析 | 第49-56页 |
3.5.1 模拟地质条件 | 第50页 |
3.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3.5.3 开采扰动模拟分析 | 第51-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防治水措施研究 | 第57-70页 |
4.1 井田及附近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 | 第57-58页 |
4.2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第58-59页 |
4.3 地下水动态变化 | 第59页 |
4.4 工作面涌水量预测 | 第59-61页 |
4.4.1 首采区最大涌水量预测 | 第59-60页 |
4.4.2 矿井开采条件下工作面正常涌水量预算 | 第60-61页 |
4.4.3 工作面涌水量预计评述 | 第61页 |
4.5 矿井水综合利用方案 | 第61-64页 |
4.5.1 煤矿水水质特点 | 第61-64页 |
4.5.2 矿井水综合利用 | 第64页 |
4.6 矿井水害防治措施及防水、防砂应急方案 | 第64-68页 |
4.6.1 矿井水害防治措施 | 第64-66页 |
4.6.2 防水、防砂应急方案 | 第66-67页 |
4.6.3 具体要求 | 第67-68页 |
4.7 突水溃砂后的现场工作 | 第68-6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5.1 结论 | 第70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