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生物质垃圾的来源及处理现状 | 第11-14页 |
1.1.1 生物质垃圾的来源与分类 | 第11-12页 |
1.1.2 国内生物质垃圾处理现状 | 第12-13页 |
1.1.3 国外生物质垃圾处理现状 | 第13-14页 |
1.2 生物质垃圾浆料沉降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技术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国内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技术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外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技术现状 | 第17-18页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18-21页 |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3 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生物质垃圾浆料沉降和厌氧消化技术原理 | 第21-33页 |
2.1 生物质垃圾浆料沉降原理 | 第21-23页 |
2.1.1 浆料沉降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2.1.2 浆料沉降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2 厌氧消化的技术原理 | 第23-27页 |
2.2.1 厌氧消化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2.2.2 厌氧消化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 | 第26-27页 |
2.2.3 厌氧消化过程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7页 |
2.3 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7-33页 |
2.3.1 pH值 | 第28页 |
2.3.2 温度 | 第28-29页 |
2.3.3 水力停留时间 | 第29页 |
2.3.4 有机负荷率 | 第29页 |
2.3.5 厌氧环境 | 第29页 |
2.3.6 营养物质 | 第29-31页 |
2.3.7 颗粒尺寸 | 第31页 |
2.3.8 氨氮含量 | 第31页 |
2.3.9 搅拌 | 第31页 |
2.3.10 抑制性物质 | 第31-33页 |
第3章 试验参数测定及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3.1 试验测定参数及测定方法 | 第33-35页 |
3.2 试验药品和仪器 | 第35-36页 |
第4章 生物质垃圾浆料沉降性的研究 | 第36-51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4.2 试验方案及内容 | 第36-37页 |
4.3 单一组分生物质垃圾浆料最佳TS控制量研究 | 第37-45页 |
4.3.1 青菜类生物质垃圾浆料最佳TS控制量 | 第37-39页 |
4.3.2 剩饭类生物质垃圾浆料最佳TS控制量 | 第39-40页 |
4.3.3 果屑类生物质垃圾浆料最佳TS控制量 | 第40-41页 |
4.3.4 骨头蟹壳类生物质垃圾浆料最佳TS控制量 | 第41-43页 |
4.3.5 坚果壳类生物质垃圾浆料最佳TS控制量 | 第43-45页 |
4.4 厨余生物质垃圾最佳TS控制量研究 | 第45-46页 |
4.5 生物质垃圾浆料相关分层物的总固体量之间关系 | 第46-48页 |
4.6 生物质垃圾浆料相关分层物的挥发性固体量之间关系 | 第48-49页 |
4.7 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生物质垃圾浆料相关分层物厌氧发酵性能研究 | 第51-57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5.2 试验装置 | 第51页 |
5.3 试验内容 | 第51-52页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5.4.1 悬浮层与沉降层的不同负荷下厌氧消化中pH、VFA的变化与分析 | 第52-53页 |
5.4.2 悬浮层与沉降层的不同负荷下厌氧消化中氨氮的变化与分析 | 第53-54页 |
5.4.3 厌氧消化过程中日产气量的变化与分析 | 第54-55页 |
5.4.4 消化过程中产气总量对比与分析 | 第55-56页 |
5.5 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建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