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重载运输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重载运输的发展及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重载运输的发展及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重载运输概述 | 第19-22页 |
2.1 重载运输的定义 | 第19页 |
2.2 重载运输组织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 第19-21页 |
2.2.1 单元式重载列车 | 第20页 |
2.2.2 整列式重载列车 | 第20页 |
2.2.3 组合式重载列车 | 第20-21页 |
2.3 重载列车的开行原则 | 第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条件分析 | 第22-30页 |
3.1 线路条件 | 第22-24页 |
3.1.1 轨道 | 第22-23页 |
3.1.2 路基与道床 | 第23页 |
3.1.3 桥涵 | 第23-24页 |
3.1.4 限制坡度 | 第24页 |
3.2 站场设备 | 第24-25页 |
3.3 列车牵引重量 | 第25-26页 |
3.4 铁路车辆 | 第26-27页 |
3.5 牵引供电系统 | 第27页 |
3.6 装卸能力 | 第27-28页 |
3.7 货运量与运输能力匹配 | 第28-2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既有线列车开行数量优化模型 | 第30-44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30页 |
4.2 年货运量的确定 | 第30-33页 |
4.2.1 年货运量的预测方法 | 第30-31页 |
4.2.2 三次指数平滑法的计算原理 | 第31-33页 |
4.3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确定 | 第33-34页 |
4.4 既有线通过能力的确定 | 第34-37页 |
4.4.1 车辆载重系数 | 第34-35页 |
4.4.2 货物列车数的计算 | 第35页 |
4.4.3 天窗时间的计算 | 第35-36页 |
4.4.4 线路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36-37页 |
4.5 基于目标规划的既有线列车开行数量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37-43页 |
4.5.1 目标约束的确立 | 第37-38页 |
4.5.2 优先级的确定 | 第38页 |
4.5.3 约束方程的建立 | 第38-40页 |
4.5.4 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40-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实例研究 | 第44-66页 |
5.1 丰沙线概况 | 第44-46页 |
5.1.1 丰沙线概述 | 第44页 |
5.1.2 丰沙线的作用及意义 | 第44页 |
5.1.3 丰沙线主要技术标准 | 第44-46页 |
5.2 丰沙线运输组织状况分析 | 第46-48页 |
5.2.1 丰沙线线路通过能力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5.2.2 丰沙线车站分布分析 | 第47页 |
5.2.3 丰沙线开行重载列车组织方式分析 | 第47-48页 |
5.2.4 丰沙线开行重载列车相关改造 | 第48页 |
5.3 丰沙线年货运量预测 | 第48-56页 |
5.3.1 丰沙线年货运量简述 | 第48-50页 |
5.3.2 丰沙线年货运量预测方法选取 | 第50页 |
5.3.3 上行方向年货运量预测 | 第50-53页 |
5.3.4 下行方向年货运量预测 | 第53-56页 |
5.4 丰沙线远期列车开行数量优化方案研究 | 第56-64页 |
5.4.1 列车开行数量优化模型的构建 | 第56-57页 |
5.4.2 参数标定 | 第57-60页 |
5.4.3 基于LINGO的模型求解 | 第60-62页 |
5.4.4 列车开行数量优化方案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A | 第72-74页 |
附录B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