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少年司法亟需的跨越——从制度到文化 | 第13-27页 |
一、中国少年司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正遭遇瓶颈 | 第14-17页 |
二、从制度到文化是突破瓶颈的必然跨越 | 第17-18页 |
三、研究少年司法文化史是实现跨越的桥梁 | 第18页 |
四、少年司法文化史是法律史与少年司法的整合创新 | 第18-21页 |
五、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主要文献及用语界定 | 第21-27页 |
第一章 少年司法的中国传统——幼小犯罪赦宥制度 | 第27-67页 |
第一节 幼小犯罪赦宥制度之历史源流 | 第28-34页 |
一、秦代之前的典籍与史料记载 | 第28-29页 |
二、汉代之后的律例承袭与流变 | 第29-34页 |
第二节 幼小犯罪赦宥制度之实践样态 | 第34-50页 |
一、七岁以下幼小并非当然赦宥 | 第34-39页 |
(一)七岁以下致毙人命仍应照例声请 | 第35-36页 |
(二)七岁以下缘坐反逆不得赦免 | 第36-38页 |
(三)七岁以下缘坐不道可斩立决 | 第38-39页 |
二、犯罪时幼小并非获得矜宥之实质条件 | 第39-45页 |
(一)人命至重不宜第因幼稚遽为矜宥 | 第39-43页 |
(二)恃长欺凌系宽宥被欺幼小之实质条件 | 第43-44页 |
(三)奴仆犯尊虽幼小亦情无可悯 | 第44-45页 |
三、幼小犯罪的连锁反应与加重处罚 | 第45-48页 |
四、准予收赎难以惠及所有犯罪幼小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幼小犯罪赦宥制度之文化背景 | 第50-67页 |
一、“犯罪”概念背后的秩序观念与刑法功能 | 第50-56页 |
(一)“秩序为本”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 第50-53页 |
(二)“伦理纲常”是古代中国的核心秩序 | 第53-54页 |
(三)“维护伦常”是刑事司法的根本目的 | 第54-56页 |
二、“幼小”概念背后的卑下地位与重重枷锁 | 第56-62页 |
(一)违反教令是幼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第57-59页 |
(二)不孝列入十恶重罪严惩幼小对家长之冒犯 | 第59-60页 |
(三)卑幼面临被家长故杀、责打与抛弃之险 | 第60-62页 |
三、“赦宥”概念背后的仁政思想与随意施行 | 第62-67页 |
(一)赦宥体现的是君子的恩仁与不忍 | 第62-64页 |
(二)基于恩仁的赦宥易流于随性之举 | 第64-67页 |
第二章 少年司法的文化探源——在美国诞生之背景 | 第67-105页 |
第一节 少年司法在美国萌生的简要历程与主要特征 | 第68-84页 |
一、少年司法在美国萌生的简要历程 | 第69-75页 |
(一)从《贫困者法令》到儿童庇护所 | 第69-72页 |
(二)从少年矫治机构到少年法院 | 第72-75页 |
二、少年司法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75-84页 |
(一)福利性——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目标 | 第75-79页 |
(二)公众性——社会与政府互动的运作模式 | 第79-82页 |
(三)独立性——儿童专属的独立司法体系 | 第82-84页 |
第二节 少年司法诞生的社会文化观念 | 第84-92页 |
一、从发现儿童到认识青春期——儿童观念的不断提升与演变 | 第85-88页 |
二、从父母亲权到国家亲权——公众责任的不断转变与反思 | 第88-92页 |
第三节 少年司法诞生的法律文化背景 | 第92-105页 |
一、转处理念下对刑法理论的双重吸收与排除适用 | 第92-98页 |
(一)少年法院创设前对刑法理论的双重利用 | 第93-95页 |
(二)少年法院运行中对刑法理论的排除适用 | 第95-98页 |
二、罪刑均衡理念下对减轻责任的理性分析与政策安排 | 第98-105页 |
(一)从直觉到科学——对“身心不成熟”的精细阐释 | 第99-102页 |
(二)践习许可与发展机会——社会学角度的政策安排 | 第102-105页 |
第三章 少年司法晚清之萌芽——以西法东渐为背景 | 第105-138页 |
第一节 晚清报刊中的国际儿童与中国少年 | 第106-115页 |
一、晚清报刊对国际儿童新闻的关注 | 第106-110页 |
(一)令人艳羡的儿童国外生活 | 第106-107页 |
(二)促人反思的儿童研究成果 | 第107-109页 |
(三)初步觉醒的儿童保护意识 | 第109-110页 |
二、少年中国说与中国少年 | 第110-115页 |
(一)被突然“发现”的中国少年 | 第110-111页 |
(二)被赋予历史重任的中国少年 | 第111-113页 |
(三)被劝诫、责问的中国少年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译介少年司法制度与最新刑法理念 | 第115-127页 |
一、对少年司法制度的关注与译介 | 第116-119页 |
(一)关于国外少年司法制度的介绍与感叹 | 第116-118页 |
(二)关于少年司法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关注 | 第118-119页 |
二、对本国刑法及监狱制度的检讨与新理念引进 | 第119-122页 |
(一)中国传统刑法的检视与改革思索 | 第119-121页 |
(二)监狱改良的意义与具体方案设想 | 第121-122页 |
三、参加万国监狱会议及会议精神之传递 | 第122-127页 |
(一)参加万国监狱会议并考察列邦司法 | 第122-125页 |
(二)具有跨时代影响的参会与考察成果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惩治教育理念入律与少年司法草创 | 第127-138页 |
一、惩治教育原则的确立与刑事责任年龄的确定 | 第127-133页 |
(一)“众所认同”的惩治教育原则 | 第127-129页 |
(二)论争纷繁的刑事责任年龄 | 第129-131页 |
(三)论争背后的文化冲突与纠结 | 第131-133页 |
二、幼年审判厅与少年感化院的拟章试办 | 第133-138页 |
(一)崭露头角的少年感化院 | 第133-135页 |
(二)着力筹建的幼年监 | 第135-136页 |
(三)呼之欲出的幼年审判厅 | 第136-138页 |
第四章 少年司法的内在调适——中西文化冲突与暗合 | 第138-147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少年司法理念的两点暗合 | 第139-141页 |
一、明刑弼教观念与感化教育理念的暗合 | 第139-140页 |
二、父母官观念与国家亲权理念的暗合 | 第140-141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少年司法理念的三处冲突 | 第141-147页 |
一、秩序为本、国家本位的思想与个体自治理念的冲突 | 第141-142页 |
二、尊长抑幼的传统文化与儿童福利为中心理念的冲突 | 第142-144页 |
三、严苛的刑事司法传统与康复治疗的转处理念的冲突 | 第144-147页 |
结论 少年司法的文化培育——展望与转变 | 第147-154页 |
一、从“中国”到“少年”——少年责任向国家责任转变 | 第148-149页 |
二、从秩序到自由——秩序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 第149-150页 |
三、从“犯罪”到“少年”——注重犯罪向关注少年转变 | 第150-152页 |
四、从不忍到不应——彰明仁爱向维护权益转变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