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1 农民科技素质的概述 | 第11-17页 |
·科技素质与农民科技素质 | 第11页 |
·科技素质的含义 | 第11页 |
·农民科技素质的含义 | 第11页 |
·当前我国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 第11-17页 |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 第11-13页 |
·农村良好氛围不强 | 第13-14页 |
·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 | 第14-15页 |
·政府科技投资力度弱 | 第15-17页 |
2 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社会意义 | 第17-21页 |
·对新型农民形成的意义 | 第17页 |
·对生产方式变革的意义 | 第17-18页 |
·对生活方式变革的意义 | 第18-20页 |
·对公民意识培育的意义 | 第20-21页 |
3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科技素质的现实要求 | 第21-34页 |
·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对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 | 第21-25页 |
·生产建设的要求 | 第21-22页 |
·健全的经济制度建设的要求 | 第22-23页 |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23-25页 |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 | 第25-26页 |
·农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 第25页 |
·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 第25-26页 |
·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对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 | 第26-28页 |
·农民政治生活进步的要求 | 第26-28页 |
·农村政治制度逐步健全的要求 | 第28页 |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 第28-34页 |
·生态意识文明需要逐步提高的要求 | 第29-31页 |
·生态行为文明需要农民履行的要求 | 第31-32页 |
·生态制度文明需要深入贯彻的要求 | 第32-34页 |
4 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 | 第34-40页 |
·外在制约因素 | 第34-36页 |
·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 第34页 |
·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 | 第34-35页 |
·传统政策的制约 | 第35-36页 |
·内在制约因素 | 第36-40页 |
·身体素质的制约 | 第36-37页 |
·心理素质的制约 | 第37-38页 |
·文化素质制约 | 第38页 |
·思想道德素质的制约 | 第38-40页 |
5 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方式 | 第40-54页 |
·科普方式 | 第40-43页 |
·加大农民科普财政投入力度 | 第40页 |
·扩充农村科技普及队伍 | 第40-41页 |
·完善学校科普教育方式 | 第41-42页 |
·发挥社会各种公益机构的优势,探索更有效的科普方式 | 第42-43页 |
·培训方式 | 第43-46页 |
·完善资料扩充与编写,形成特色资料培训 | 第43页 |
·点、线、面培训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培训一体化 | 第43-44页 |
·完善农村培训制度,实现"科技活跃"新貌 | 第44-45页 |
·特色宗族影响,突出祠堂效应 | 第45-46页 |
·科技服务方式 | 第46-49页 |
·新型的科技服务组织下的科技服务方式 | 第46-47页 |
·政府切入提高科技素质的科技服务方式 | 第47-48页 |
·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的科技服务方式 | 第48-49页 |
·社会力量的科技服务方式 | 第49页 |
·社会互动方式 | 第49-54页 |
·政府与农民的互动 | 第49-50页 |
·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互动 | 第50-51页 |
·科技服务组织与农民之间的互动 | 第51-52页 |
·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互动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