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秦岭山地的概况 | 第12页 |
1.2 秦岭山地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的概述 | 第13页 |
1.4 森林土壤酶活性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森林土壤酶活性的重要作用 | 第13页 |
1.4.2 森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13-14页 |
1.4.3 森林植被特征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4页 |
1.4.4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4-15页 |
1.4.5 不同林分以及土壤深度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5页 |
1.4.6 不同季节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 | 第15-16页 |
1.4.7 根际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6页 |
1.5 森林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 | 第16-18页 |
1.5.1 森林土壤微生物及其代谢特征 | 第16页 |
1.5.2 不同林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6-17页 |
1.5.3 季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7页 |
1.5.4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 | 第17-18页 |
1.6 森林凋落物 | 第18页 |
1.7 研究展望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 | 第20-3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20-22页 |
2.2.2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2.2.3 数据统计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2.3.1 ELISA反应颜色变化率(AWCD) | 第23-24页 |
2.3.2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 第24-25页 |
2.3.3 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 | 第25页 |
2.3.4 微生物群落功能的主成分分析 | 第25-26页 |
2.3.5 冗余分析 | 第26-27页 |
2.4 讨论 | 第27-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秦岭典型林地夏秋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 | 第30-40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3.2.2 数据处理(同 2.2.2) | 第31页 |
3.2.3 数据分析方法(同 2.2.3) | 第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3.3.1 ELISA反应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 | 第31-33页 |
3.3.2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 第33页 |
3.3.3 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分析 | 第33-35页 |
3.3.4 微生物群落功能主成分分析及综合因子得分 | 第35-37页 |
3.3.5 冗余分析 | 第37页 |
3.4 讨论 | 第37-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典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关系探讨 | 第40-54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2.1 供试材料 | 第40-41页 |
4.2.2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4.2.3 数据统计 | 第41-42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2-52页 |
4.3.1 土壤养分 | 第42-44页 |
4.3.2 土壤理化性质主成分分析 | 第44-45页 |
4.3.3 土壤酶活性 | 第45-48页 |
4.3.4 土壤酶活性主成分分析 | 第48页 |
4.3.5 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整体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 | 第48-49页 |
4.3.6 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4.3.7 土壤酶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0-52页 |
4.4 讨论 | 第52页 |
4.4.1 土壤养分 | 第52页 |
4.4.2 土壤酶活性 | 第52页 |
4.4.3 主成分分析 | 第52页 |
4.4.4 相关性分析 | 第52页 |
4.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典型林分下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 第54-64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54-55页 |
5.2.2 数据统计 | 第5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5.3.1 四种林分基本理化性质季节变化 | 第55-58页 |
5.3.2 四种林分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 | 第58-61页 |
5.3.3 四种林分土壤微生物量C季节动态变化 | 第61-62页 |
5.4 讨论 | 第62-63页 |
5.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凋落物腐解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64-71页 |
6.1 引言 | 第64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6.2.1 试验材料 | 第64页 |
6.2.2 试验设计 | 第64-65页 |
6.2.3 测试方法(同 4.2.1.2) | 第65页 |
6.2.4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6.3.1 凋落叶分解特征 | 第65页 |
6.3.2 土壤酶活性变化 | 第65-66页 |
6.3.3 土壤微生物量C变化 | 第66-67页 |
6.3.4 土壤呼吸强度二氧化碳的变化 | 第67-68页 |
6.3.5 不同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68-70页 |
6.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7.1.1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 | 第71页 |
7.1.2 不同季节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 | 第71页 |
7.1.3 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关系 | 第71页 |
7.1.4 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季节变化特征 | 第71-72页 |
7.1.5 凋落物腐解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72页 |
7.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