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矿近距分叉区开采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2.1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煤层底板变形破坏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4 巷道布置方式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5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近距离分叉煤层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研究方法及路线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近距离煤层底板应力分布及破坏规律研究 | 第25-39页 |
2.1 上层遗留的煤柱稳定性分析 | 第25-29页 |
2.1.1 煤柱的塑性区宽度 | 第25-28页 |
2.1.2 稳定煤柱宽度的确定 | 第28页 |
2.1.3 沙坪矿8 | 第28-29页 |
2.2 煤柱下岩层应力分布规律理论分析 | 第29-35页 |
2.2.1 底板岩层应力分布计算公式 | 第29-30页 |
2.2.2 煤柱下底板岩层应力分布规律 | 第30-32页 |
2.2.3 不同煤柱下应力分布规律 | 第32-35页 |
2.3 煤层回采巷道的布置方式及评价 | 第35-37页 |
2.3.1 回采巷道的布置原则 | 第35页 |
2.3.2 回采巷道的布置方式及其评价 | 第35-37页 |
2.3.3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的选择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沙坪矿8 | 第39-51页 |
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第39页 |
3.2 数值模拟的目的及模型的建立 | 第39-42页 |
3.2.1 数值模拟的目的 | 第39-40页 |
3.2.2 模型的建立和内容 | 第40-42页 |
3.2.3 数值模拟过程 | 第42页 |
3.3 数值模拟结论分析 | 第42-49页 |
3.3.1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第42-45页 |
3.3.2 巷道屈服破坏特征 | 第45-48页 |
3.3.3 巷道围岩移近量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沙坪矿8 | 第51-63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51-52页 |
4.1.1 模型范围和边界条件 | 第51-52页 |
4.1.2 模拟步骤 | 第52页 |
4.2 沙坪矿8 | 第52-58页 |
4.2.1 沙坪矿8 | 第52-55页 |
4.2.2 沙坪矿8下煤层开采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第55-56页 |
4.2.3 沙坪矿8 | 第56-58页 |
4.3 沙坪矿8 | 第58-59页 |
4.4 沙坪矿8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五章 沙坪矿近距8 | 第63-71页 |
5.1 近距离煤层工作面支架-围岩关系模型 | 第63-67页 |
5.1.1 煤层间无基本顶结构模型 | 第63-64页 |
5.1.2 煤层间基本顶“悬臂梁”结构模型 | 第64-66页 |
5.1.3 煤层间基本顶“砌体梁”结构模型 | 第66-67页 |
5.2 沙坪矿8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