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采煤机摇臂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发展状况 | 第11-14页 |
1.2.1 采煤机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2.2 齿轮动力学的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2.3 采煤机齿轮动力学的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采煤机摇臂传动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 第16-30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采煤机齿轮传动系统结构简介 | 第16-18页 |
2.3 在UG软件中传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18-21页 |
2.3.1 不同部件和齿轮的建立 | 第18-21页 |
2.3.2 装配体的建立 | 第21页 |
2.4 在ADAMS中采煤机摇臂传动系统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21-28页 |
2.4.1 ADAMS的特点 | 第21-22页 |
2.4.2 各运动副的添加 | 第22-23页 |
2.4.3 齿轮副接触力的参数计算及添加 | 第23-25页 |
2.4.4 柔性体的生成及采煤机摇臂传动系统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25-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变载荷下的动态特性响应分析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初始条件的计算和设置 | 第30-34页 |
3.2.1 额定负载的计算 | 第30-31页 |
3.2.2 传动系统各啮合频率和各转频计算 | 第31-33页 |
3.2.3 驱动的添加 | 第33页 |
3.2.4 仿真设置 | 第33-34页 |
3.2.5 模型的验证 | 第34页 |
3.3 不同加载激励情况下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 第34-38页 |
3.3.1 振动仿真 | 第34-36页 |
3.3.2 振动的时域分析 | 第36-37页 |
3.3.3 振动的频域分析 | 第37-38页 |
3.4 行星齿轮啮合力仿真分析 | 第38-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采煤机摇臂传动系统试验分析 | 第42-50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试验设备简介 | 第42-44页 |
4.2.1 实验台简介 | 第42页 |
4.2.2 测试仪器及软件的介绍 | 第42-44页 |
4.3 试验方案步骤 | 第44-46页 |
4.3.1 测点的布置 | 第44-45页 |
4.3.2 测试系统连接 | 第45-46页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4.4.1 时域分析 | 第46-48页 |
4.4.2 频域分析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典型故障下的动态特性响应分析 | 第50-62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振动信号的时域和频域描述 | 第50-52页 |
5.2.1 时域描述的参数指标 | 第50-52页 |
5.2.2 频域描述的参数指标 | 第52页 |
5.3 几何偏心故障下的动态特性仿真 | 第52-56页 |
5.3.1 几何偏心故障边界条件设置 | 第52-55页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5.4 齿轮回转质量不平衡故障下的动态特性仿真 | 第56-60页 |
5.4.1 回转质量不平衡边界条件设置 | 第56-59页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采煤机摇臂定轴齿轮部分的有限元分析 | 第62-70页 |
6.1 引言 | 第62页 |
6.2 高速级传动系统的模态分析 | 第62-66页 |
6.2.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62-63页 |
6.2.2 基于workbench软件的高速级传动系统的模态分析 | 第63-66页 |
6.3 随机载荷激励下的齿轮应力仿真 | 第66-69页 |
6.3.1 随机载荷的计算 | 第66-67页 |
6.3.2 基于ADAMS的应力分析 | 第67-6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0-7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