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NO2-PcFe(Ⅲ)@C催化多取代1,2,5,6-四氢吡啶和1,4-二氢吡啶衍生物的合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33页
    1 酞菁及其衍生物第8-16页
        1.1 酞菁的发现第8页
        1.2 酞菁的结构第8-9页
        1.3 酞菁的性质第9-10页
        1.4 金属酞菁及其负载金属酞菁的应用第10-16页
    2 1,2,5,6-四氢吡啶衍生物第16-18页
        2.1 1,2,5,6-四氢吡啶衍生物简介第16页
        2.2 部分多取代1,2,5,6-四氢吡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第16-18页
    3 1,4-二氢吡啶衍生物第18-23页
        3.1 Hantzsch反应的发现第18页
        3.2 Hantzsch反应的优化第18-23页
    4 选题思想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33页
第二章 NO_2-PcFe(Ⅲ)@C催化多取代1,2,5,6-四氢吡啶衍生物的合成第33-49页
    1 引言第33页
    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3-35页
        2.1 实验仪器第33-34页
        2.2 化学试剂第34-35页
    3 催化剂的合成第35-36页
        3.1 加热-微波法合成硝基金属酞菁第35页
        3.2 负载硝基金属酞菁的合成第35-36页
    4 反应条件的探索第36-39页
        4.1 催化剂的选择第36-37页
        4.2 溶剂的选择第37-38页
        4.3 温度的选择第38-39页
    5 多取代1,2,5,6-四氢吡啶衍生物的合成第39-41页
        5.1 实验原理第39-40页
        5.2 实验步骤第40-41页
    6 结果与讨论第41-47页
        6.1 化合物表征第41-45页
        6.2 可能的反应机理第45-46页
        6.3 底物的普适性第46页
        6.4 催化剂的可回收性第46-47页
    7 本章小结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第三章 NO2-PcFe(Ⅲ)@C催化多取代1,4-二氢吡啶衍生物的合成第49-60页
    1 引言第49页
    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9-50页
        2.1 实验仪器第49页
        2.2 化学试剂第49-50页
    3 反应条件的探索第50-53页
        3.1 催化剂的选择第50-51页
        3.2 溶剂的选择第51-52页
        3.3 温度的选择第52-53页
    4 实验部分第53-54页
        4.1 实验原理第53页
        4.2 实验步骤第53-54页
    5 结果与讨论第54-58页
        5.1 化合物表征第54-56页
        5.2 可能的反应机理第56-57页
        5.3 底物的普适性第57页
        5.4 催化剂的可回收性第57-58页
    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0页
结论第60-61页
附图第61-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丹皮酚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血管相关机制研究
下一篇:硫化氢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动脉内皮功能紊乱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