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表 | 第4-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SUMMARY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9-38页 |
第一章 疯草的种类分布、危害及防控 | 第19-25页 |
1.疯草的定义及种类、分布 | 第19-21页 |
2.疯草的危害 | 第21-23页 |
2.1 经济危害 | 第21-22页 |
2.2 生态危害 | 第22-23页 |
3.疯草的防控 | 第23-24页 |
3.1 传统防控 | 第23页 |
3.2 现代防控 | 第23-24页 |
4.总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疯草导致家畜中毒的机理和防治现状 | 第25-29页 |
1.中毒机理的认识进程 | 第25-26页 |
1.1 疯草类有毒植物的发现与认识 | 第25页 |
1.2 疯草导致家畜中毒机理的研究 | 第25-26页 |
2. 防治现状 | 第26-27页 |
2.1 药物防治 | 第26-27页 |
2.2 疫苗预防 | 第27页 |
3.总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苦马豆素的来源、检测方法和药理活性 | 第29-38页 |
1. 苦马豆素的来源 | 第29-32页 |
1.1 化学合成 | 第29-30页 |
1.2 植物中提取 | 第30页 |
1.3 内生真菌发酵 | 第30-32页 |
2. 苦马豆素检测方法 | 第32-35页 |
2.1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 第33页 |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 第33-34页 |
2.3 气相色谱方法(Gas Chromatography,GC)及气质联用方法(Gas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MS) | 第34页 |
2.4 α-甘露糖苷酶活性抑制分析法(α-MIA) | 第34-35页 |
3. 苦马豆素药理活性作用 | 第35-36页 |
3.1 对病毒的活性作用 | 第35页 |
3.2 机体免疫力调节 | 第35-36页 |
3.3 对肿瘤的活性作用 | 第36页 |
4. 研究思路、目的和意义 | 第36-38页 |
实验研究 | 第38-109页 |
第四章 家畜疯草中毒治疗药物速康解毒口服溶液的药效试验 | 第38-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1.1 材料 | 第38页 |
1.2 方法 | 第38-39页 |
2. 结果 | 第39-44页 |
2.1 临床观察 | 第39页 |
2.2 各组实验家兔体重变化 | 第39-40页 |
2.3 实验家兔血清 α-甘露糖苷酶活性测定 | 第40-42页 |
2.4 实验家兔各脏器病理组织学结果 | 第42-44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速康解毒口服溶液临床治疗小尾寒羊黄花棘豆中毒试验 | 第46-51页 |
1.诊断 | 第46-48页 |
1.1 问诊 | 第46页 |
1.2 临床症状诊断 | 第46-48页 |
1.3 采食疯草鉴别 | 第48页 |
2.临床治疗 | 第48-49页 |
3.分析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六章 苦马豆素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 第51-6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2-57页 |
1.1 材料 | 第52-53页 |
1.2 方法 | 第53-57页 |
2.结果 | 第57-64页 |
2.1 苦马豆素对培养细胞MDBK毒性检测结果 | 第57-59页 |
2.2 BVDV感染性 (TCID50)的测定 | 第59-60页 |
2.3 苦马豆素对BVDV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60-61页 |
2.4 苦马豆素对BVDV综合杀灭作用 | 第61-64页 |
3.分析与讨论 | 第64-65页 |
第七章 苦马豆素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体内实验研究 | 第65-7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1.1 材料 | 第65-66页 |
1.2 方法 | 第66-67页 |
2.结果 | 第67-72页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腹泻的治疗作用 | 第67页 |
2.2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的血液常规指标影响 | 第67-68页 |
2.3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68-72页 |
3.分析与讨论 | 第72-75页 |
第八章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 α 干扰素和β 干扰素的影响 | 第75-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1.1 材料 | 第75页 |
1.2 方法 | 第75-76页 |
2. 结果 | 第76-79页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IFN-α 含量的影响 | 第76-78页 |
2.2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小鼠IFN-β 的影响 | 第78-79页 |
3.分析与讨论 | 第79-81页 |
第九章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影响 | 第81-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1.1 材料 | 第81页 |
1.2 方法 | 第81-82页 |
2. 结果 | 第82-85页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CD80含量的影响 | 第82-84页 |
2.2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CD86含量的影响 | 第84-85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85-87页 |
第十章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细胞介素表达量的影响 | 第87-107页 |
第一节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IL-1 表达量的影响 | 第87-91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1.1 材料 | 第87页 |
1.2 方法 | 第87-88页 |
2.结果 | 第88-90页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小鼠白介素-1(IL-1)的影响 | 第88-90页 |
3.分析与讨论 | 第90-91页 |
第二节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IL-4 和IL-15表达量的影响 | 第91-9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1.1 材料 | 第91页 |
1.2 方法 | 第91-92页 |
2.结果 | 第92-95页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介素-4(IL-4)的影响 | 第92-94页 |
2.2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介素-15(IL-15)的影响 | 第94-95页 |
3.分析与讨论 | 第95-97页 |
3.1 苦马豆素对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上调作用 | 第95-96页 |
3.2 苦马豆素对白细胞介素-15(IL-15)表达的上调作用 | 第96-97页 |
第三节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IL-12 和IL-6表达量的影响 | 第97-10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1.1 材料 | 第97页 |
1.2 方法 | 第97-98页 |
2.结果 | 第98-101页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介素-12(IL-12)的影响 | 第98-100页 |
2.2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介素-6(IL-6)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3.分析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3.1 苦马豆素对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量的上调作用 | 第101-102页 |
3.2 苦马豆素对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量的上调作用 | 第102-103页 |
第四节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IL-10 表达量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1.1 材料 | 第103页 |
1.2 方法 | 第103-104页 |
2.结果 | 第104-105页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介素-10(IL-10)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3.分析与讨论 | 第105-107页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126页 |
导师简介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