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聚合物的共混改性 | 第9-12页 |
1.1.1 引言 | 第9页 |
1.1.2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基本内容 | 第9页 |
1.1.3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目的及作用 | 第9-10页 |
1.1.4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分类 | 第10页 |
1.1.5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1.6 聚合物共混方法 | 第11-12页 |
1.2 POE | 第12-15页 |
1.2.1 POE概述 | 第12页 |
1.2.2 POE的历史发展及概况 | 第12-13页 |
1.2.3 POE的产品介绍及生产技术 | 第13-14页 |
1.2.4 POE增韧改性剂 | 第14-15页 |
1.3 PBT | 第15-18页 |
1.3.1 PBT的化学性能与物理性能 | 第15-16页 |
1.3.2 PBT工业合成路线 | 第16-17页 |
1.3.3 改性PBT的发展与应 | 第17-18页 |
1.4 聚合物增韧 | 第18-20页 |
1.5 聚合物的增韧机理 | 第20-21页 |
1.5.1 微裂纹理论 | 第20页 |
1.5.2 多重银纹理论 | 第20页 |
1.5.3 剪切屈服理论 | 第20页 |
1.5.4 银纹-剪切带理论 | 第20-21页 |
1.5.5 空洞化-剪切屈服理论 | 第21页 |
1.5.6 渗透理论 | 第21页 |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改性POE增韧PBT的研究 | 第23-37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1.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1.2 POE接枝物的制备 | 第23-24页 |
2.1.3 共混物的制备 | 第24-25页 |
2.1.4 力学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25页 |
2.2 三种不同弹性体增韧PBT的研究 | 第25-28页 |
2.2.1 冲击性能 | 第25-26页 |
2.2.2 拉伸性能 | 第26页 |
2.2.3 弹性模量 | 第26-27页 |
2.2.4 弯曲性能 | 第27-28页 |
2.3 不同GMA接枝量改性POE对PBT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 第28-32页 |
2.3.1 冲击性能 | 第28-29页 |
2.3.2 拉伸性能 | 第29-30页 |
2.3.3 弯曲性能 | 第30-31页 |
2.3.4 形态分析 | 第31-32页 |
2.4 不同牌号改性POE增韧PBT | 第32-35页 |
2.4.1 冲击性能 | 第33页 |
2.4.2 拉伸性能 | 第33-34页 |
2.4.3 弹性模量 | 第34-35页 |
2.4.4 断裂伸长率 | 第35页 |
2.5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两种弹性体协同增韧PBT的研究 | 第37-4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3.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37-38页 |
3.1.2 POE/EPDM改性剂的制备 | 第38页 |
3.1.3 POE/LDPE改性剂的制备 | 第38页 |
3.1.4 POE/LLDPE改性剂的制备 | 第38页 |
3.1.5 共混物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38-39页 |
3.2 POE,EPDM协同增韧PBT的研究 | 第39-41页 |
3.2.1 冲击性能 | 第39页 |
3.2.2 拉伸性能 | 第39-40页 |
3.2.3 弹性模量 | 第40-41页 |
3.3 POE、LDPE协同增韧PBT的力学研究 | 第41-43页 |
3.3.1 冲击性能 | 第41页 |
3.3.2 拉伸性能 | 第41-42页 |
3.3.3 弹性模量 | 第42-43页 |
3.3.4 断裂伸长率 | 第43页 |
3.4 POE、LLDPE协同增韧PBT的力学研究 | 第43-46页 |
3.4.1 冲击性能 | 第43-44页 |
3.4.2 拉伸性能 | 第44-45页 |
3.4.3 弹性模量 | 第45-46页 |
3.4.4 断裂伸长率 | 第46页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