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之基本理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概念的界定 | 第11-16页 |
一、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概念 | 第11-13页 |
二、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特点 | 第13页 |
三、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3-15页 |
四、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现状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价值分析 | 第16-19页 |
一、保障环境知情权,实现环境方面的民主 | 第17页 |
二、监督政府行使职权,建立责任政府 | 第17页 |
三、维护公共的环境利益 | 第17-18页 |
四、维护公众的自身利益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之主体 | 第19-28页 |
第一节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公开方 | 第19-23页 |
一、上市公司作为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主体 | 第19-21页 |
二、“双超企业”作为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主体 | 第21-22页 |
三、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作为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主体 | 第22页 |
四、建设单位作为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主体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相对方 | 第23-28页 |
一、四类强制公开环境信息主体的相对方 | 第23-25页 |
二、公民参与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问题 | 第25-26页 |
三、提高公民在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中的参与度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之内容 | 第28-35页 |
第一节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内容 | 第28-31页 |
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内容的现状 | 第28-29页 |
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内容缺乏条理性 | 第29-30页 |
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内容的改进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其他强制公开主体环境信息的内容及例外规定 | 第31-35页 |
一、“双超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内容 | 第31页 |
二、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内容 | 第31-32页 |
三、建设单位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内容 | 第32-33页 |
四、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内容例外之规定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之方式 | 第35-42页 |
第一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方式 | 第35-37页 |
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公开方式的现状 | 第35-36页 |
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公开方式存在缺陷 | 第36页 |
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公开方式的改良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其他公开主体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方式 | 第37-42页 |
一、“双超企业”的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方式 | 第37-38页 |
二、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 | 第38-39页 |
三、建设单位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方式 | 第39-42页 |
第五章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之保障 | 第42-50页 |
第一节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之内部保障 | 第42-44页 |
一、我国应全面建立企业内部的环境监督员制度 | 第42-43页 |
二、企业的官方网站应建立“环境信息”专栏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之外部保障 | 第44-50页 |
一、企业的法律责任应予以完善 | 第45页 |
二、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 第45-47页 |
三、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设置奖励措施 | 第47页 |
四、对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进行专项审计 | 第47-48页 |
五、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