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压隧道围岩稳定性及初期支护效果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围岩压力计算理论 | 第18-29页 |
2.1 浅埋隧道判定及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2.1.1 浅埋隧道的判定 | 第18-19页 |
2.1.2 偏压隧道的产生原因 | 第19-20页 |
2.2 围岩压力计算理论 | 第20-29页 |
2.2.1 普氏理论 | 第20-23页 |
2.2.2 太沙基理论 | 第23-25页 |
2.2.3 比尔鲍曼理论 | 第25-27页 |
2.2.4 谢家烋公式 | 第27-29页 |
第3章 隧道相似模拟试验 | 第29-50页 |
3.1 模型试验相似理论 | 第29-31页 |
3.2 相似材料的选择 | 第31-32页 |
3.3 相似材料参数 | 第32-35页 |
3.3.1 密度测定 | 第32-33页 |
3.3.2 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测定 | 第33-35页 |
3.4 模型试验方案 | 第35-41页 |
3.4.1 试验工况分组 | 第35-39页 |
3.4.2 试验步骤 | 第39-41页 |
3.5 试验数据分析 | 第41-48页 |
3.5.1 地表倾角变化 | 第41-45页 |
3.5.2 隧道埋深变化 | 第45-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隧道数值模拟分析 | 第50-63页 |
4.1 FLAC3D数值模型建立 | 第50-52页 |
4.2 不同地表倾角工况下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4.2.1 垂直方向应力 | 第52-53页 |
4.2.2 水平方向应力 | 第53-54页 |
4.2.3 垂直方向位移 | 第54-55页 |
4.2.4 水平方向位移 | 第55-56页 |
4.2.5 塑性区 | 第56-57页 |
4.3 不同隧道埋深工况下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4.3.1 垂直方向应力 | 第57-58页 |
4.3.2 水平方向应力 | 第58-59页 |
4.3.3 垂直方向位移 | 第59-60页 |
4.3.4 水平方向位移 | 第60-61页 |
4.3.5 塑性区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62-63页 |
第5章 开挖方法和初期支护效果分析 | 第63-76页 |
5.1 不同施工方法应力场分析 | 第66-70页 |
5.2 不同施工方法位移场分析 | 第70-72页 |
5.3 塑性区分析 | 第72-73页 |
5.4 隧道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6.1 结论 | 第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