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评价 | 第12-16页 |
一、关于以房养老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二、关于政府在推进以房养老发展中角色定位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三、文献评价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17页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8-24页 |
一、以房养老的内涵和意义 | 第18-21页 |
二、政府角色 | 第21-24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一、外部性理论 | 第24-25页 |
二、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 | 第25页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5页 |
四、社会保障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可行性与发展现状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我国开展以房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28页 |
一、高比例的住房拥有率奠定了实施基础 | 第27页 |
二、房地产二级市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交易平台 | 第27页 |
三、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市场支持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开展以房养老的初步实践 | 第28-30页 |
一、我国国内“以房养老”模式的实践 | 第28-29页 |
二、我国政府政策层面的支持与试点 | 第29-30页 |
三、对我国以房养老实践的简要评价 | 第30页 |
第三节 我国实施以房养老模式中的政府缺位分析 | 第30-33页 |
一、立法缺位 | 第30-31页 |
二、风险分担缺位 | 第31页 |
三、相关配套体系缺位 | 第31-32页 |
四、政府宣传缺位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国外以房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比较分析 | 第33-39页 |
第一节 美国的以房养老模式 | 第33-36页 |
一、政府主导型:反向住房抵押贷款 | 第33-35页 |
二、政府支持型:住房持有者计划 | 第35页 |
三、私人开展型:财务自由计划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英国以房养老的运作模式 | 第36-37页 |
一、私营机构推出资产释放计划 | 第36页 |
二、行业组织推出终身抵押贷款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美、英以房养老模式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比较 | 第37-39页 |
一、制度支持与政策缺位 | 第37页 |
二、立法保障与法律缺位 | 第37-38页 |
三、政府分担风险与商业化运作 | 第38页 |
四、政府监管与监管缺位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我国政府在以房养老模式推进过程中角色归位的对策建议 | 第39-48页 |
第一节 正确定位政府在以房养老模式中的角色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政府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 第40-41页 |
一、深入认识以房养老,支持相关课题研究 | 第40页 |
二、加强社会宣传 | 第40页 |
三、成立专门的咨询机构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政府应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 第41-45页 |
一、建立宏观支持体系 | 第41-42页 |
二、健全“以房养老”方面的法律法规 | 第42-44页 |
三、提供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 | 第44-45页 |
四、开展以房养老试点工作,不断反思修正 | 第45页 |
第四节 政府应扮演监督者的角色 | 第45-48页 |
一、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防止逆向选择风险 | 第46页 |
二、对实施机构进行监管 | 第46页 |
三、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管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