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街子古镇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3.1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8-21页 |
第2章 国内外历史小城镇保护更新的理论及实践 | 第21-32页 |
2.1 国外历史小城镇保护更新的理论 | 第21-27页 |
2.1.1 有关保护的宪章 | 第21-23页 |
2.1.2 主要理论观点 | 第23-24页 |
2.1.3 国外历史小城镇保护更新的主要原则 | 第24-26页 |
2.1.4 国外历史小城镇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 第26-27页 |
2.2 国内历史小城镇保护更新的理论及实践 | 第27-32页 |
2.2.1 国内历史小城镇保护更新的理论及原则 | 第27-28页 |
2.2.2 国内历史小城镇保护更新的方法 | 第28页 |
2.2.3 我国历史小城镇保护更新实例研究 | 第28-32页 |
第3章 街子古镇发展现状分析 | 第32-40页 |
3.1 街子古镇基本概况 | 第32-35页 |
3.1.1 区位分析 | 第32-33页 |
3.1.2 历史文化资源分析 | 第33-35页 |
3.2 街子古镇“四态”发展现状 | 第35-38页 |
3.2.1 “文态”现状 | 第35-36页 |
3.2.2 “生态”现状 | 第36页 |
3.2.3 “业态”现状 | 第36-37页 |
3.2.4 “形态”现状 | 第37-38页 |
3.3 存在问题及措施 | 第38-40页 |
3.3.1 存在问题 | 第38页 |
3.3.2 措施 | 第38-40页 |
第4章 街子古镇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及方法 | 第40-45页 |
4.1 街子古镇保护与更新的理念 | 第40-42页 |
4.1.1 可持续更新 | 第40-41页 |
4.1.2 有机更新 | 第41页 |
4.1.3 历史环境观 | 第41-42页 |
4.1.4 四态融合 | 第42页 |
4.2 街子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 第42-45页 |
4.2.1 保护——还原历史原貌,注重整体形象 | 第42-43页 |
4.2.2 整治——理清文化脉络,构建和谐氛围 | 第43页 |
4.2.3 开发——开发特色产品,提高旅游品质 | 第43-44页 |
4.2.4 更新——优化生态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 第44-45页 |
第5章 街子古镇规划研究 | 第45-54页 |
5.1 街子古镇发展目标和定位 | 第45-46页 |
5.1.1 街子古镇的发展目标 | 第45-46页 |
5.1.2 街子古镇的发展定位 | 第46页 |
5.2 街子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第46-47页 |
5.2.1 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 | 第46-47页 |
5.2.2 历史文化的有机梳理 | 第47页 |
5.2.3 历史文化的务实表现 | 第47页 |
5.3 街子古镇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 第47-48页 |
5.3.1 整体统一原则 | 第47-48页 |
5.3.2 文化地域性原则 | 第48页 |
5.3.3 吸引力原则 | 第48页 |
5.3.4 环境优美化原则 | 第48页 |
5.4 街子古镇规划“四态”专项研究和案例分析 | 第48-54页 |
5.3.1 空间格局(形态)一藏龙栖凤 | 第48-49页 |
5.3.2 街子文化(文态)一蜀韵诗禅 | 第49-51页 |
5.3.3 产业功能(业态)—怡养闲逸 | 第51-52页 |
5.3.4 生态提升(生态)—山水田园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