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1页 |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概况 | 第11-22页 |
2.1 软交换的背景 | 第11页 |
2.2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 第11-13页 |
2.2.1 软交换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 第11-12页 |
2.2.2 软交换技术在国内的应用 | 第12-13页 |
2.3 软交换业务以及应用 | 第13-19页 |
2.3.1 软交换在IP城域网上提供本地电信业务 | 第14-16页 |
2.3.2 软交换在骨干数据网上提供长途电信业务 | 第16-17页 |
2.3.3 软交换与现有PSTN、VoIP网、智能网进行互通 | 第17-18页 |
2.3.4 软交换与现有H.323 VoIP互通的方案 | 第18-19页 |
2.4 软交换技术的可靠性 | 第19-22页 |
2.4.1 功能上的稳定性 | 第20页 |
2.4.2 软交换网络中的协议稳定性 | 第20页 |
2.4.3 软交换组网的稳定性 | 第20-21页 |
2.4.4 第三方提供的服务稳定性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软交换技术基本原理 | 第22-30页 |
3.1 软交换的概念 | 第22页 |
3.2 软交换的功能 | 第22-23页 |
3.3 软交换原理及体系结构 | 第23-25页 |
3.4 软交换中的协议 | 第25-27页 |
3.5 软交换标准与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3.5.1 软交换标准研究 | 第27页 |
3.5.2 软交换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3.6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软交换技术在南京联通本地网中的应用 | 第30-60页 |
4.1 工程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 第30-46页 |
4.1.1 省内PSTN固定语音网现状 | 第30-35页 |
4.1.2 省内固定软交换语音网现状 | 第35-37页 |
4.1.3 省内固定智能网现状 | 第37-38页 |
4.1.4 省内IP承载B网现状 | 第38-39页 |
4.1.5 省内IP承载A网现状 | 第39-40页 |
4.1.6 本地IP承载网现状 | 第40-44页 |
4.1.7 工程建设必要性 | 第44-46页 |
4.2 建设方案 | 第46-60页 |
4.2.1 建设原则 | 第46-47页 |
4.2.2 建设目标及用户规模 | 第47-48页 |
4.2.3IMS总体架构及核心网元设置方案 | 第48-50页 |
4.2.4SBC建设方案 | 第50-51页 |
4.2.5 业务系统建设方案 | 第51-54页 |
4.2.6 互联互通和路由计划 | 第54-57页 |
4.2.7 网络承载方案 | 第57-59页 |
4.2.8 编号和地址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