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缘起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 | 第10页 |
1.2.2 国内 | 第10-11页 |
1.3 研究对象与目的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注释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城市背景建筑与沿街建筑形态 | 第15-23页 |
2.1 什么是城市背景建筑 | 第15-17页 |
2.1.1 背景建筑与标志性建筑 | 第15-16页 |
2.1.2 城市背景建筑与城市 | 第16-17页 |
2.1.3 城市背景建筑的现状 | 第17页 |
2.2 为什么要在城市背景建筑观念下讨论沿街建筑形态 | 第17-18页 |
2.3 沿街立面 | 第18-21页 |
2.3.1 “街”与“道” | 第18-19页 |
2.3.2 城市沿街建筑形态演变 | 第19-20页 |
2.3.3 中国沿街立面现状 | 第20-21页 |
2.4 微创作 | 第21-22页 |
2.4.1 微创作的内涵 | 第21-22页 |
2.4.2 微创作与沿街建筑形态 | 第22页 |
注释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城市背景建筑沿街立面统一性的建立 | 第23-33页 |
3.1 沿街建筑体量控制 | 第23-24页 |
3.1.1 街道高宽比 | 第23-24页 |
3.1.2 建筑面宽比 | 第24页 |
3.2 沿街建筑界面控制 | 第24-26页 |
3.2.1 沿街立面的连续性 | 第24页 |
3.2.2 连续性的控制 | 第24-26页 |
3.3 沿街建筑色彩控制 | 第26-29页 |
3.4 城市记忆对沿街建筑形态的控制 | 第29-31页 |
3.4.1 城市记忆 | 第29-30页 |
3.4.2 中国城市记忆现状 | 第30页 |
3.4.3 城市记忆与沿街建筑形态 | 第30-31页 |
3.5 小结 | 第31页 |
注释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微创作的几种思路 | 第33-57页 |
4.1 沿街建筑立面形态设计 | 第33-40页 |
4.1.1 形态延续 | 第33-36页 |
4.1.2 节奏与韵律 | 第36-38页 |
4.1.3 对比 | 第38-40页 |
4.2 沿街建筑细部设计 | 第40-46页 |
4.2.1 城市沿街建筑立面细部界定和意义 | 第40-41页 |
4.2.2 我国当下城市背景建筑细部现状 | 第41-42页 |
4.2.3 精致的建筑细部设计,展现现代工艺美 | 第42-44页 |
4.2.4 建筑细部的传承与转译 | 第44-46页 |
4.3 沿街建筑人性化设计 | 第46-51页 |
4.3.1 沿街建筑小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 第46页 |
4.3.2 沿街建筑形态与人性化设计 | 第46-47页 |
4.3.3 自然与低碳的人性化设计 | 第47-49页 |
4.3.4 建筑细节人性化设计 | 第49-51页 |
4.4 沿街界面的公共艺术 | 第51-55页 |
4.4.1 柔性界面与公共艺术 | 第51页 |
4.4.2 公共艺术的发展 | 第51-52页 |
4.4.3 沿街建筑公共艺术的设置 | 第52-55页 |
4.5 小结 | 第55页 |
注释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图片来源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