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9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9页 |
(三)纳入标准 | 第9页 |
(四)排除标准 | 第9页 |
(五)剔除脱落标准 | 第9-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6页 |
(一)分组方法 | 第10页 |
(二)取穴定位 | 第10页 |
(三)针刺方法 | 第10-11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11页 |
(五)指标的临床选用 | 第11页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第11页 |
(七)基础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11-15页 |
(八)结果分析 | 第15-16页 |
讨论 | 第16-24页 |
一、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第16-17页 |
(一)病名的认识 | 第16页 |
(二)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6-17页 |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观点 | 第17-19页 |
(一)病因 | 第17-18页 |
(二)发病机制 | 第18-19页 |
三、抖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 | 第19-24页 |
(一)浮针的演变及抖针的选择 | 第19页 |
(二)十二经脉相关的皮部理论 | 第19-20页 |
(三)抖针刺激下的肌筋膜理论 | 第20-22页 |
(四)患侧阳性反应区的对侧理论 | 第22页 |
(五)再灌注疗法理论 | 第22-24页 |
结语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综述 | 第27-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附录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发表论文 | 第37-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