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废旧家电回收体系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废旧家电产品保有量及报废量预测研究 | 第16-17页 |
1.2.2 回收网络体系规划与优化评估方法研究 | 第17-18页 |
1.2.3 回收选址及城市试点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3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废旧家电产品回收网络设计基础 | 第23-32页 |
2.1 回收物流网络设计相关理论 | 第23-28页 |
2.1.1 回收物流的定义 | 第23-24页 |
2.1.2 废旧家电的定义及分类 | 第24页 |
2.1.3 废旧家电回收的一般特点 | 第24-25页 |
2.1.4 废旧家电回收的相关政策 | 第25-28页 |
2.2 系统仿真方法概述 | 第28-29页 |
2.2.1 系统仿真技术定义及分类 | 第28页 |
2.2.2 常用离散仿真技术及其优缺点 | 第28-29页 |
2.3 基于Arena离散仿真软件的回收网络构建方法 | 第29-31页 |
2.3.1 Arena软件简介 | 第29-30页 |
2.3.2 Arena环境下的回收网络建模元素 | 第30页 |
2.3.3 Arena对数据的处理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家用电器社会保有量及报废量预测 | 第32-41页 |
3.1 影响因素与相关系数分析 | 第32-33页 |
3.2 家用电器社会保有量预测模型 | 第33-35页 |
3.3 家用电器报废总量预测模型 | 第35页 |
3.4 结果检验与分析 | 第35-40页 |
3.4.1 废旧家电产品社会保有量预测结果及检验 | 第35-40页 |
3.4.2 废旧家电产品报废量预测结果及检验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离散仿真分析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设计 | 第41-55页 |
4.1 回收网络构建的基本原则及网络构成 | 第41-43页 |
4.1.1 基本原则 | 第41-42页 |
4.1.2 回收网络构成与功能 | 第42-43页 |
4.2 回收网络仿真模型设计 | 第43-49页 |
4.2.1 仿真建模基本步骤 | 第43-44页 |
4.2.2 建模需求分析与回收过程描述 | 第44-46页 |
4.2.3 仿真模型设计 | 第46-49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9-54页 |
4.3.1 系统性能指标 | 第49-50页 |
4.3.2 经济性指标 | 第50-52页 |
4.3.3 能源性指标 | 第52页 |
4.3.4 环境性指标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55-70页 |
5.1 理论报废量预测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5.1.1 总量构成分析 | 第55-56页 |
5.1.2 时间变化分析 | 第56-58页 |
5.1.3 空间变化分析 | 第58页 |
5.2 回收网络构建方案 | 第58-63页 |
5.2.1 回收拆解现状 | 第58-61页 |
5.2.2 回收网络布局方案 | 第61-63页 |
5.2.3 回收网络运输方案 | 第63页 |
5.3 模型优化与仿真 | 第63-69页 |
5.3.1 模型输入与假设 | 第63-64页 |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