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细胞膜与囊泡 | 第10-12页 |
1.1.1 现代细胞膜的作用及成分 | 第10-11页 |
1.1.2 囊泡 | 第11-12页 |
1.2 原始细胞膜模型 | 第12-17页 |
1.2.1 史前简单有机物的来源 | 第12-14页 |
1.2.2 史前囊泡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3 磷脂囊泡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1.3 脂肪酸囊泡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3.1 脂肪酸囊泡模型 | 第17-19页 |
1.3.2 FAV作为原始细胞膜模型的局限性 | 第19页 |
1.3.3 脂肪酸复合体系囊泡 | 第19-21页 |
1.4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4.1 立题依据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磷脂类双亲分子驱动共轭亚油酸在近中性pH构筑原始细胞膜模型 | 第24-43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4-26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1 共轭亚油酸的合成 | 第26页 |
2.3.2 共轭亚油酸囊泡的自组装 | 第26页 |
2.3.3 动态激光光散射法表征 | 第26-27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法表征 | 第27页 |
2.3.5 pH滴定曲线的测定 | 第27页 |
2.3.6 电导率的测定 | 第27页 |
2.3.7 Zeta电位的测定 | 第2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41页 |
2.4.1 天然磷脂对囊泡pH窗口的影响 | 第27-29页 |
2.4.2 溶血磷脂驱动CLA囊泡化 | 第29-35页 |
2.4.3 溶血磷脂酸驱动CLA囊泡化 | 第35-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合成表面活性剂驱动共轭亚油酸在近中性条件下囊泡化 | 第43-61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4-45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3.3.1 共轭亚油酸囊泡的自组装 | 第45页 |
3.3.2 动态激光光散射法表征 | 第45页 |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法表征 | 第45-46页 |
3.3.4 MLP的pH滴定 | 第46页 |
3.3.5 透析溶液的配制 | 第46页 |
3.3.6 5-氟尿嘧啶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46页 |
3.3.7 载药囊泡的制备 | 第46页 |
3.3.8 载药囊泡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 第46页 |
3.3.9 囊泡化溶液的增溶性能 | 第46-47页 |
3.3.10 囊泡化溶液的泡沫性能 | 第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60页 |
3.4.1 十二烷基羟丙基磷酸酯甜菜碱杂化CLA囊泡的研究 | 第47-48页 |
3.4.2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杂化CLA囊泡的研究 | 第48-50页 |
3.4.3 单十二烷基磷酸酯钾盐杂化CLA囊泡的研究 | 第50-55页 |
3.4.4 5-氟尿嘧啶的标准曲线 | 第55-56页 |
3.4.5 LPC杂化CLA囊泡的包封率和载药量 | 第56-57页 |
3.4.6 载药脂肪酸囊泡的pH响应释放 | 第57-58页 |
3.4.7 CAB杂化FAV的增溶性能研究 | 第58-59页 |
3.4.8 CAB杂化FAV的泡沫性能研究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1: 附图 | 第71-73页 |
附录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