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构造运动论文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4-26页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第15-16页
        1.2.2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地层年代学第16页
        1.2.3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属性与演化第16-18页
        1.2.4 中国东北及邻区低温热年代学第18-20页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第20-21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21-24页
    1.5 论文工作量第24页
    1.6 论文创新点第24-26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26-39页
    2.1 大地构造背景第26-32页
        2.1.1 古生代:中国东北重要的基底地块拼合阶段第27-28页
        2.1.2 中-新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与太平洋俯冲作用第28-32页
    2.2 黑龙江东部深大断裂特征第32-34页
    2.3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地质概况第34-39页
        2.3.1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第34-35页
        2.3.2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地层序列第35-39页
3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第39-62页
    3.1 鸡西盆地城子河组火山灰夹层锆石年代学第39-50页
        3.1.1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简介第39-41页
        3.1.2 实验样品特征第41-46页
        3.1.3 定年结果第46-50页
    3.2 黑龙江东部盆地中-新生界年代学格架第50-59页
    3.3 黑龙江东部盆地白垩系与松辽盆地白垩系对比第59-61页
    3.4 小结第61-62页
4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研究第62-111页
    4.1 三江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第62-71页
        4.1.1 三江盆地构造特征第63-67页
        4.1.2 三江盆地构造演化史第67-71页
    4.2 鸡西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第71-77页
        4.2.1 鸡西盆地构造特征第71-74页
        4.2.2 鸡西盆地构造演化史第74-77页
    4.3 方正断陷构造特征与演化第77-94页
        4.3.1 方正断陷构造特征第77-88页
        4.3.2 方正断陷构造演化史第88-94页
    4.4 汤原断陷构造特征与演化第94-101页
        4.4.1 汤原断陷构造特征第94-98页
        4.4.2 汤原断陷构造演化史第98-101页
    4.5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序列第101-110页
        4.5.1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伸展裂陷第101页
        4.5.2 早白垩世晚期坳陷沉降第101-103页
        4.5.3 晚白垩世挤压变形第103-106页
        4.5.4 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第106-110页
    4.6 小结第110-111页
5 黑龙江东部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第111-155页
    5.1 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简介第111-117页
        5.1.1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第112-114页
        5.1.2 裂变径迹的退火第114-116页
        5.1.3 裂变径迹实验流程第116-117页
    5.2 低温热年代学构造剖面的构建与采样信息第117-122页
    5.3 低温热年代学样品测试结果第122-139页
        5.3.1 北部剖面FT1第122-131页
        5.3.2 南部剖面FT2第131-139页
    5.4 低温热年代学结果的热历史模拟第139-145页
        5.4.1 北部剖面FT1第140-142页
        5.4.2 南部剖面FT2第142-145页
    5.5 低温热年代学结果的讨论第145-153页
        5.5.1 早侏罗世快速剥露冷却事件第146-149页
        5.5.2 晚白垩世快速剥露冷却事件第149-152页
        5.5.3 新生代快速剥露冷却事件第152-153页
    5.6 小结第153-155页
6 黑龙江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与动力学探讨第155-173页
    6.1 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分析第155-169页
        6.1.1 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初期:山岭快速隆升与大型前陆盆地沉降耦合第155-157页
        6.1.2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山岭缓慢隆升与两期裂陷沉降耦合第157-160页
        6.1.3 早白垩世晚期:山岭缓慢隆升与裂陷后坳陷沉降耦合第160-161页
        6.1.4 晚白垩世:山岭快速隆升与大型前陆盆地沉降耦合第161-167页
        6.1.5 古近纪:山岭快速隆升与两期裂陷沉降耦合第167-168页
        6.1.6 新近纪-第四纪:山岭缓慢隆升与裂陷后坳陷沉降耦合第168-169页
    6.2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第169-173页
7 结论第173-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200页
作者简介第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早二叠世超高温变质作用
下一篇:上扬子西南地区三叠系沉积记录及其对盆山格局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