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芦淞步行街景观整治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 第11-18页 |
1.2.1 国外步行街历程简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外步行街构成要素 | 第13-14页 |
1.2.3 国内步行街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1.2.4 国内步行街设计理论 | 第15-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3.2 综合分析法 | 第18-19页 |
1.3.3 比较分析法 | 第19页 |
1.3.4 理论联系实际法 | 第19-20页 |
2. 步行街规划设计理论 | 第20-35页 |
2.1 步行街及其相关概念 | 第23-26页 |
2.1.1 步行街概念 | 第23页 |
2.1.2 步行街分类 | 第23-25页 |
2.1.3 步行街的道路 | 第25-26页 |
2.2 中小城市商业街的规划设计 | 第26-29页 |
2.2.1 中小城市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出现的问题 | 第26-27页 |
2.2.2 中小城市商业街的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 第27-29页 |
2.2.3 商业街的可持续发展 | 第29页 |
2.3 步行街设计 | 第29-31页 |
2.3.1 步行街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2.3.2 步行街布局 | 第30页 |
2.3.3 步行街空间形式 | 第30-31页 |
2.4 步行街的构成要素 | 第31-32页 |
2.4.1 步行街要素特色 | 第31页 |
2.4.2 步行街的文脉 | 第31-32页 |
2.4.3 步行街的建筑 | 第32页 |
2.4.4 步行街小品 | 第32页 |
2.5 典型案例分析 | 第32-35页 |
2.5.1 武汉汉正街 | 第32-33页 |
2.5.2 广州上下九步行街 | 第33-35页 |
3 芦淞市场群及周边区域现状分析 | 第35-42页 |
3.1 芦淞市场群的发展 | 第35-36页 |
3.1.1 芦淞市场群的概况 | 第35页 |
3.1.2 历史沿革 | 第35-36页 |
3.2 现场分析 | 第36-42页 |
3.2.1 建筑立面分析 | 第36页 |
3.2.2 自然特征分析 | 第36-39页 |
3.2.3 项目背景分析 | 第39页 |
3.2.4 空间分析 | 第39-40页 |
3.2.5 适用人群分析 | 第40页 |
3.2.6 植物配置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3.2.7 景观设施 | 第41-42页 |
4 芦淞市场群的景观重塑的策略探讨 | 第42-47页 |
4.1 景观重塑的策略 | 第42-43页 |
4.1.1 打造芦淞市场群的特色 | 第42页 |
4.1.2 打造中南地区的“不夜城” | 第42-43页 |
4.2 营造商业氛围的景观重塑探讨 | 第43-46页 |
4.2.1 建筑背景 | 第44页 |
4.2.2 人行空间 | 第44-46页 |
4.2.3 形象性标识 | 第46页 |
4.3 预期成果 | 第46-47页 |
5 芦淞市场群的景观整治规划方案 | 第47-55页 |
5.1 芦淞市场群的规划 | 第47页 |
5.2 平面布局与节点景观策划 | 第47-49页 |
5.2.1 主、次入口景观策划 | 第48页 |
5.2.2 中心节点景观策划 | 第48-49页 |
5.2.3 步行空间景观策划(平面布局) | 第49页 |
5.3 建筑改造策划 | 第49-51页 |
5.3.1 建筑改造 | 第50页 |
5.3.2 移动舞台 | 第50页 |
5.3.3 铺装改造 | 第50-51页 |
5.4 景观设施平面图与设施策划 | 第51-54页 |
5.4.1 井盖、下水道盖板及消防栓 | 第51-52页 |
5.4.2 灯饰 | 第52页 |
5.4.3 变电箱美化 | 第52-53页 |
5.4.4 环卫设施与饮水设施 | 第53页 |
5.4.5 休息设施 | 第53页 |
5.4.6 车档、路障 | 第53-54页 |
5.5 芦淞市场群植物 | 第54页 |
5.6 文化艺术 | 第54-55页 |
6 总结 | 第55-56页 |
6.1 研究结果 | 第55页 |
6.2 问题与讨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