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美德思想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休谟美德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本文的研究计划和内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休谟美德思想的背景、来源与底蕴 | 第16-26页 |
第一节 休谟美德思想的背景 | 第16-18页 |
一、休谟美德思想的社会背景 | 第16-17页 |
二、休谟美德思想的文化背景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休谟美德思想的来源 | 第18-22页 |
一、古希腊美德思想 | 第18-20页 |
二、英国近代的经验主义方法 | 第20-21页 |
三、苏格兰情感主义伦理学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休谟美德思想的时代底蕴 | 第22-26页 |
一、探究人性规律的人性哲学 | 第22-24页 |
二、精确探究事实的经验论 | 第24-25页 |
三、指向道德实践的情感主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休谟美德思想的内容 | 第26-40页 |
第一节 美德的心理基础 | 第26-30页 |
一、美德的定义:作为性格的美德 | 第26-27页 |
二、美德的判断机制 | 第27-29页 |
三、美德的生成机制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美德的道德地位及价值来源 | 第30-34页 |
一、美德的道德地位:美德对于道德行为的优先性 | 第30-32页 |
二、美德的内在价值来源:动机对于道德行为的优先性 | 第32-33页 |
三、美德外在价值来源:美德的效用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美德的分类 | 第34-40页 |
一、自然美德与人为美德 | 第34-36页 |
二、基于效用和愉悦性的分类 | 第36-38页 |
三、休谟美德的分类的意义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休谟美德思想评析 | 第40-52页 |
第一节 休谟美德思想的反响 | 第40-44页 |
一、对美德伦理学复兴的影响 | 第40-42页 |
二、对休谟美德思想的道德类型分析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斯洛特对休谟美德思想的发展 | 第44-47页 |
一、基于移情的美德体系 | 第45-46页 |
二、基于移情的正义体系 | 第46-47页 |
第三节 休谟美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7-52页 |
一、伦理研究的经验论方法及其实践性 | 第47-49页 |
二、道德心理学的意义 | 第49-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