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基于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辽宁省大气颗粒物浓度遥感估算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8页
        1.2.1 大气颗粒物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2 主要的卫星遥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第11-15页
        1.2.3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大气颗粒物关系研究进展第15-18页
    1.3 研究目标第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页
    1.5 技术路线第18-21页
        1.5.1 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2 论文组织结构第20-21页
第2章 数据来源与方法第21-33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1-24页
        2.1.1 区域概况第21-22页
        2.1.2 大气污染状况第22-24页
    2.2 数据来源以及预处理第24-31页
        2.2.1 MODIS气溶胶产品及预处理第24-26页
        2.2.2 地面PM_(2.5)、PM_(10)浓度监测数据及预处理第26-30页
        2.2.3 气象数据及预处理第30-31页
    2.3 研究方法第31-33页
第3章 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识别第33-46页
    3.1 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第33-38页
        3.1.1 大气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变化第33-34页
        3.1.2 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月变化特征第34-36页
        3.1.3 PM_(2.5)、PM_(10)浓度季节变化特征第36-38页
    3.2 区域PM_(2.5)、PM_(10)浓度的影响因子识别第38-44页
        3.2.1 各因子的预分析第38-39页
        3.2.2 单因子的GAM模型分析第39-41页
        3.2.3 多因子的GAM模型分析第41-42页
        3.2.4 各因子对PM_(2.5)浓度的影响第42-43页
        3.2.5 各因子对PM_(10)浓度的影响第43-44页
    3.3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大气颗粒物的遥感估算模型第46-60页
    4.1 PM_(2.5)、PM_(10)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第46-55页
        4.1.1 PM_(2.5)、PM_(10)浓度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第46-50页
        4.1.2 订正后的PM_(2.5)、PM_(10)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第50-54页
        4.1.3 PM_(2.5)、PM_(10)浓度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第54-55页
    4.2 模型验正结果分析第55-58页
        4.2.1 PM_(2.5)浓度的模型验证结果分析第55-56页
        4.2.2 PM_(10)浓度的模型验证结果分析第56-58页
    4.3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动态变化第60-70页
    5.1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第60-63页
    5.2 大气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第63-68页
    5.3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主要结论第70-71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简介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影响
下一篇: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