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山核桃病虫害发生现状 | 第10-11页 |
1.1.1 山核桃主要虫害 | 第10-11页 |
1.1.2 山核桃主要病害 | 第11页 |
1.2 云斑天牛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分布及危害 | 第11-12页 |
1.2.2 云斑天牛形态特征 | 第12页 |
1.2.3 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 第12-13页 |
1.2.4 补充营养 | 第13页 |
1.2.5 交配和产卵 | 第13-15页 |
1.3 云斑天牛的防治措施 | 第15-16页 |
1.3.1 物理机械防治 | 第15页 |
1.3.2 化学防治 | 第15页 |
1.3.3 生物防治 | 第15-16页 |
1.3.4 营林技术防治 | 第16页 |
1.4 云斑天牛的化学生态学 | 第16-19页 |
1.4.1 植物挥发性气味 | 第16-18页 |
1.4.2 信息素物质 | 第18-19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山核桃天牛危害调查及其种类的鉴别方法 | 第21-31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21-22页 |
2.1.2 调查方法 | 第22页 |
2.1.3 天牛幼虫前胸背板特征 | 第22页 |
2.1.4 天牛幼虫COI基因鉴定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2.2.1 天牛种群分布情况 | 第23-24页 |
2.2.2 天牛危害特征 | 第24-26页 |
2.2.3 不同山核桃天牛成虫雌雄鉴别特征 | 第26-27页 |
2.2.4 天牛幼虫前胸背板特征 | 第27-28页 |
2.2.5 基于COI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28-29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云斑天牛对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性研究 | 第31-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1.1 供试虫源 | 第31页 |
3.1.2 供试植物 | 第31页 |
3.1.3 室内取食试验 | 第31-32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云斑天牛寄主挥发物的GC-MS分析和GC-EAD测定 | 第34-3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4.1.1 供试植物 | 第34页 |
4.1.2 供试虫源 | 第34页 |
4.1.3 挥发物的收集与分析 | 第34-35页 |
4.1.4 GC-EAD测定 | 第35页 |
4.1.5 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4.2.1 寄主植物气体挥发物成分分析 | 第36-37页 |
4.2.2 云斑天牛对白蜡树枝条气体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第37-38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云斑天牛林间诱捕试验 | 第39-4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5.1.1 试验地点 | 第39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5.1.3 统计分析 | 第4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