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1.1.1 中国城市化概况与城市交通问题 | 第16-18页 |
1.1.2 可持续交通的概念 | 第18-19页 |
1.1.3 公共交通和可持续交通的关系 | 第19-20页 |
1.1.4 小结 | 第20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论文内容与框架 | 第21-24页 |
1.4.1 论文内容 | 第21-22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概述 | 第24-34页 |
2.1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 | 第24-26页 |
2.1.1 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和相关技术指标 | 第24-25页 |
2.1.2 快速公共交通的特点和相关技术指标 | 第25-26页 |
2.1.3 常规公交的特点和相关技术指标 | 第26页 |
2.2 三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比较 | 第26-28页 |
2.2.1 速度与载客量 | 第26-27页 |
2.2.2 投资成本 | 第27页 |
2.2.3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 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 第28-31页 |
2.3.1 我国公共交通总体发展概况 | 第28页 |
2.3.2 城市公共交通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 第28-30页 |
2.3.3 城市公共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30-31页 |
2.4 我国城市公交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研究 | 第34-45页 |
3.1 公交优先发展政策概述 | 第34-38页 |
3.1.1 公交优先的概念 | 第34页 |
3.1.2 公交优先的必要性 | 第34-36页 |
3.1.3 公交优先的可行性 | 第36-38页 |
3.1.4 公交优先的目标 | 第38页 |
3.2 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与公交优先发展的关系 | 第38-41页 |
3.2.1 居民出行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3.2.2 公交优先发展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公交优先发展案例研究 | 第41-43页 |
3.3.1 案例研究—新加坡 | 第41-42页 |
3.3.2 案例研究—库里提巴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合肥市公共交通系统概况分析 | 第45-59页 |
4.1 合肥市区位与人口、经济发展情况 | 第45-46页 |
4.2 合肥市公共交通体系现状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4.3 合肥市公共交通调查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4.3.1 居民个体特征 | 第47-48页 |
4.3.2 居民出行结构 | 第48-50页 |
4.3.3 合肥市公交运营现状 | 第50-54页 |
4.4 合肥市公共交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54-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合肥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第59-71页 |
5.1 合肥市公交系统优化策略 | 第59-61页 |
5.1.1 公共交通系统与区域发展一体化 | 第59-60页 |
5.1.2 优化公交线网结构 | 第60-61页 |
5.2 合肥市常规公交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61-64页 |
5.3 合肥市大运量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64-68页 |
5.3.1 合肥市快速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 第64-66页 |
5.3.2 合肥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 | 第66-67页 |
5.3.3 常规公交、BRT和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设置方案 | 第67-68页 |
5.4 合肥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引导政策 | 第68-70页 |
5.4.1 公共交通的扶持政策 | 第68-69页 |
5.4.2 私人交通的限制政策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