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创作主体话语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0页 |
第2章“十七年”散文创作主体话语策略的生成语境 | 第10-16页 |
2.1 植根于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深厚文脉 | 第10-11页 |
2.2 因袭“五四”散文创作的传统 | 第11-13页 |
2.2.1 启蒙精神的兴起与式微 | 第11-13页 |
2.2.2“五四”时期“文以载道”观念的演进 | 第13页 |
2.3 激进主义思潮的持续升温 | 第13-16页 |
第3章“十七年”散文创作主体话语的策略选择 | 第16-28页 |
3.1 话语顺应:伟大时代的歌者杨朔 | 第17-18页 |
3.2 话语疏离:落寞的“跛者”沈从文 | 第18-22页 |
3.3 话语“反抗”:真诚的批判者邓拓 | 第22-24页 |
3.4 话语逃逸:孤独的隐者张中晓 | 第24-28页 |
第4章“十七年”散文创作主体话语策略选择的成因 | 第28-34页 |
4.1“十七年”散文创作语境对主体的规训 | 第28-30页 |
4.2 角色焦虑:“我”与“我们”的诉说 | 第30-34页 |
4.2.1 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感 | 第31-32页 |
4.2.2 大我“抒情”与自我“真情”的裂隙 | 第32-34页 |
第5章“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文学史价值评估 | 第34-38页 |
5.1 文学史价值之一:对“五四”启蒙精神的坚守 | 第34-35页 |
5.2 文学史价值之二:对当代散文审美形态的丰富 | 第35-38页 |
5.2.1 散文创作体式和题材选择的丰富性 | 第35-36页 |
5.2.2 散文审美空间的拓展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