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导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3.1 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 | 第9-10页 |
1.3.2 基于“整体政府”理论的跨部门合作问题研究 | 第10-11页 |
1.3.3 简要述评 | 第11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1.4.1 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 | 第11页 |
1.4.2 监管对象厘定 | 第11-12页 |
1.4.3 监管主体厘定 | 第12-14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5.1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径 | 第14-15页 |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影子银行监管跨部门合作的理论基础:部门管理的发展与嬗变 | 第17-24页 |
2.1 “整体政府”理论的内涵与延伸 | 第17-19页 |
2.1.1 传统分工式-等级式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 第17页 |
2.1.2 发达国家“整体政府”理论的兴起 | 第17-18页 |
2.1.3 “整体政府”理论在国内外的实践 | 第18-19页 |
2.2 金融的概念内涵与延伸 | 第19-20页 |
2.2.1 狭义金融与广义金融概念内涵 | 第19-20页 |
2.2.2 影子银行的金融功能与社会定位 | 第20页 |
2.3 大金融监管的内涵与延伸 | 第20-21页 |
2.3.1 大金融监管的概念内涵 | 第20-21页 |
2.3.2 现代金融监管框架改革需引入大金融监管思路 | 第21页 |
2.4 金融监管部门的动态发展:分业监管向部门协调转变 | 第21-22页 |
2.4.1 金融创新背景下分业监管越来越缺乏协调性 | 第21-22页 |
2.4.2 “碎片化”的金融监管迫切需要加强部门协调 | 第22页 |
2.5 影子银行监管部门的嬗变:“各自为政”向协作监管转变 | 第22-24页 |
2.5.1 监管部门的“各自为政”与影子银行的日益创新不相匹配 | 第22页 |
2.5.2 有效的影子银行监管部门:大金融视角下的跨部门监管合作 | 第22-24页 |
3 影子银行监管跨部门合作的客观原因: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4-32页 |
3.1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风险及监管框架 | 第24-30页 |
3.1.1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 | 第24-26页 |
3.1.2 从监管角度看其存在的风险 | 第26-28页 |
3.1.3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框架 | 第28-30页 |
3.2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3.2.1 分业监管导致监管真空 | 第30页 |
3.2.2 监管机构间缺乏协调性 | 第30页 |
3.2.3 多方面监管措施不到位 | 第30-31页 |
3.2.4 信息披露监管要求不足 | 第31-32页 |
4 影子银行监管跨部门合作的现实环境:我国金融业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2-38页 |
4.1 我国金融业监管的现状 | 第32-36页 |
4.1.1 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4.1.2 我国金融监管框架与监管部门职责分工 | 第33页 |
4.1.3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协调合作机制概况 | 第33-36页 |
4.2 我国金融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4.2.1 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步伐 | 第36页 |
4.2.2 监管部门重机构监管、轻功能监管 | 第36页 |
4.2.3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不完善 | 第36-38页 |
5 影子银行监管跨部门合作案例:江西经验 | 第38-47页 |
5.1 江西省主要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 第38-42页 |
5.1.1 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第38-39页 |
5.1.2 跨市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第39-40页 |
5.1.3 融资性非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 第40-42页 |
5.2 影子银行监管跨部门合作机制的初步构建 | 第42-44页 |
5.2.1 搭建影子银行监测分析平台 | 第42-43页 |
5.2.2 制定影子银行风险应急预案 | 第43页 |
5.2.3 开展影子银行联合督查活动 | 第43-44页 |
5.2.4 实现影子银行监管资源共享 | 第44页 |
5.3 影子银行监管跨部门合作机制实施成效与主要难点 | 第44-47页 |
5.3.1 影子银行监管跨部门合作机制实施成效 | 第44-45页 |
5.3.2 影子银行监管跨部门合作机制主要难点 | 第45-47页 |
6 基础性工程:完善影子银行监管跨部门合作机制的设想与措施 | 第47-50页 |
6.1 确立央行主导下的多元监管模式 | 第47页 |
6.2 明确监管主体间的权责利益分配 | 第47-48页 |
6.3 建立监管主体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 第48页 |
6.4 设计标准的影子银行统计监测体系 | 第48-49页 |
6.5 搭建完善的金融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 第49页 |
6.6 大金融监管设想与现代监管框架改革 | 第49-50页 |
7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在读期间科研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