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对象、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博弈论与商标纠纷解决机制概述 | 第14-22页 |
2.1 商标纠纷的要素 | 第14-17页 |
2.1.1 纠纷主体 | 第14页 |
2.1.2 纠纷的权利基础:作为行政授权的商标权 | 第14-16页 |
2.1.3 当事人的利益目标 | 第16-17页 |
2.2 商标纠纷解决的迟延现状及其原因、对策 | 第17-19页 |
2.2.1 商标纠纷解决的迟延现状 | 第17-18页 |
2.2.2 商标纠纷解决迟延的原因:行政司法二元体制与司法程序的等待 | 第18页 |
2.2.3 商标纠纷解决迟延的对策:纠纷分流、分类解决 | 第18-19页 |
2.3 博弈论运用于商标纠纷解决的必要性 | 第19-22页 |
2.3.1 博弈的概念和类型 | 第19-20页 |
2.3.1.1 博弈的概念 | 第19页 |
2.3.1.2 博弈的类型 | 第19-20页 |
2.3.2 博弈的规则和方法:以“囚徒困境”为例 | 第20页 |
2.3.3 博弈论运用于商标纠纷解决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第3章 博弈论运用于商标纠纷解决的可行性及其例证 | 第22-34页 |
3.1 博弈论运用于商标纠纷解决的可行性 | 第22-28页 |
3.1.1 应用基础:纠纷双方的利益分析 | 第22-24页 |
3.1.1.1 原告的利益分析 | 第22-23页 |
3.1.1.2 被告的利益分析 | 第23-24页 |
3.1.2 应用过程:基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规则和方法 | 第24-28页 |
3.1.2.1 纠纷双方的博弈过程 | 第24-27页 |
3.1.2.2 商标纠纷的类型化 | 第27-28页 |
3.2 博弈论运用于商标纠纷解决的例证 | 第28-34页 |
3.2.1 苹果与唯冠的ipad商标案:纠纷分流与调解解决的典范 | 第28-31页 |
3.2.1.1 背景与经过 | 第28-29页 |
3.2.1.2 当事人的利益及博弈过程 | 第29-31页 |
3.2.2“中国石化”商标纠纷:诉讼解决的典范 | 第31-32页 |
3.2.2.1 背景与经过 | 第31页 |
3.2.2.2 当事人的利益与博弈过程 | 第31-32页 |
3.2.3 汇众图形商标纠纷:调解解决的典范 | 第32-34页 |
3.2.3.1 背景与经过 | 第32页 |
3.2.3.2 当事人的利益与博弈过程 | 第32-34页 |
第4章 商标纠纷解决机制的改进 | 第34-39页 |
4.1 商标纠纷解决的分流机制构建 | 第34-37页 |
4.1.1 纠纷诉前调解 | 第34-36页 |
4.1.2 纠纷诉中调解 | 第36页 |
4.1.3 纠纷诉讼解决 | 第36-37页 |
4.2 商标纠纷解决的调解机制 | 第37-38页 |
4.2.1 调解的程序借鉴 | 第37-38页 |
4.2.2 调解原则 | 第38页 |
4.3 商标纠纷解决分流机制的运行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个人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