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多聚磷酸复配SBS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8-25页 |
2.1 基质沥青 | 第18页 |
2.2 改性剂 | 第18-19页 |
2.2.1 多聚磷酸 | 第18-19页 |
2.2.2 SBS改性剂 | 第19页 |
2.3 助剂(添加剂) | 第19-20页 |
2.3.1 抽出油 | 第19页 |
2.3.2 增塑剂 | 第19-20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0-25页 |
2.4.1 改性沥青及老化试样制备 | 第20-21页 |
2.4.2 常规指标检测 | 第21-22页 |
2.4.3 布氏粘度 | 第22页 |
2.4.4 旋转薄膜老化 | 第22-23页 |
2.4.5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 第23-24页 |
2.4.6 红外光谱试验(FTIR) | 第24-25页 |
3 多聚磷酸复配SBS改性沥青研发与性能分析 | 第25-51页 |
3.1 配合比设计 | 第25-27页 |
3.1.1 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页 |
3.1.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5-27页 |
3.1.3 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 第27页 |
3.2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针入度体系指标分析 | 第27-40页 |
3.2.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3.2.2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 第33-36页 |
3.2.3 多指标主成分分析 | 第36-40页 |
3.3 温度敏感性 | 第40-43页 |
3.3.1 针入度指数PI | 第40页 |
3.3.2 针入度指数PVN | 第40-41页 |
3.3.3 黏温指数VTS | 第41页 |
3.3.4 复数模量指数GTS | 第41-43页 |
3.4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粘弹性指标分析 | 第43-49页 |
3.4.1 多聚磷酸复配SBS改性沥青粘弹高温性能研究 | 第44-46页 |
3.4.2 多聚磷酸复配SBS改性沥青粘弹性能综合评价 | 第46-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不同基质沥青对多聚磷酸复配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 第51-67页 |
4.1 原材料及试验设计 | 第51页 |
4.2 常规试验指标检测分析 | 第51-53页 |
4.3 粘弹性试验指标分析 | 第53-65页 |
4.3.1 粘弹流变性能分析 | 第53-59页 |
4.3.2 力学性能评价 | 第59-60页 |
4.3.3 温度敏感性分析 | 第60-63页 |
4.3.4 重复蠕变恢复试验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多聚磷酸复配SBS改性沥青微观机理研究 | 第67-72页 |
5.1 概述 | 第67页 |
5.2 红外光谱试验与分析 | 第67-70页 |
5.3 荧光显微图像试验与分析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多聚磷酸复配SBS改性沥青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 第72-76页 |
6.1 试验路段铺筑 | 第72-74页 |
6.1.1 工程概况 | 第72页 |
6.1.2 现场生产工艺 | 第72-74页 |
6.2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4页 |
6.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7 主要创新点与结论分析 | 第76-80页 |
7.1 主要创新点 | 第76页 |
7.2 结论分析 | 第76-78页 |
7.3 未来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