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L-茶氨酸简介 | 第9-10页 |
1.1.1 L-茶氨酸的分布 | 第9页 |
1.1.2 L-茶氨酸的理化性质 | 第9-10页 |
1.1.3 L-茶氨酸在人体内代谢 | 第10页 |
1.2 L-茶氨酸的生理功能及应用前景 | 第10-12页 |
1.2.1 L-茶氨酸的生理功能 | 第10-11页 |
1.2.2 L-茶氨酸的应用前景 | 第11-12页 |
1.3 L-茶氨酸的生产方法 | 第12-14页 |
1.3.1 自然提取法 | 第12页 |
1.3.2 化学合成法 | 第12-13页 |
1.3.3 微生物酶法合成 | 第13-14页 |
1.4 γ-谷氨酰转肽酶 | 第14-16页 |
1.4.1 γ-谷氨酰转肽酶的分布和生理学意义 | 第14-15页 |
1.4.2 γ-谷氨酰转肽酶的结构和性质 | 第15页 |
1.4.3 γ-谷氨酰转肽酶在催化合成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1.5 基因的聚腺苷酸化 | 第16-17页 |
1.6 谷氨酸棒杆菌及其表达载体 | 第17-18页 |
1.7 酶的固定化 | 第18页 |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概述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20-21页 |
2.1.3 引物 | 第21-22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5 菌株培养基及其培养条件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热激法转化 | 第23页 |
2.2.2 枯草芽孢杆菌染色体提取 | 第23页 |
2.2.3 PCR扩增及产物纯化连接T载体 | 第23-24页 |
2.2.4 重组钝齿棒杆菌的构建及诱导表达 | 第24-26页 |
2.2.5 GGT酶活力的测定 | 第26页 |
2.2.6 重组酶的Ni-NTA纯化 | 第26页 |
2.2.7 基因尾端的聚腺苷酸化修饰及转录水平分析 | 第26-27页 |
2.2.8 pXMJ19载体启动子优化 | 第27页 |
2.2.9 GGT的CaCO3-海藻酸复合材料固定化 | 第27-28页 |
2.2.10 L-茶氨酸的酶法生产 | 第28页 |
2.2.11 L-茶氨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9-44页 |
3.1 GGT重组C. crenatum表达体系的构建及其信号肽功能分析 | 第29-32页 |
3.1.1 γ-谷氨酰转肽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0页 |
3.1.2 C. crenatum SYPA5-5 重组菌的构建及GGT蛋白表达情况分析 | 第30-32页 |
3.1.3 重组菌株GGT酶活力测定 | 第32页 |
3.1.4 发酵上清液中GGT催化生产L-茶氨酸能力分析 | 第32页 |
3.2 聚腺苷酸化修饰对重组GGT表达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1 聚腺苷酸化修饰基因ggt | 第32-33页 |
3.2.2 聚腺苷酸化修饰的ggt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 第33-34页 |
3.2.3 GGT蛋白表达水平分析 | 第34-35页 |
3.3 重组GGT表达载体pXMJ19载体启动子优化及重组菌产酶条件分析 | 第35-40页 |
3.3.1 载体pXMJ19-tacM的构建 | 第35-36页 |
3.3.2 GGT蛋白表达分析 | 第36-37页 |
3.3.3 GGT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 | 第37-40页 |
3.4.L-茶氨酸的流加转化及GGT的固定化 | 第40-44页 |
3.4.1 GGT催化合成L-茶氨酸条件优化 | 第40-42页 |
3.4.2 双底物流加转化法高效合成L-茶氨酸 | 第42页 |
3.4.3 GGT的固定化及稳定性分析 | 第42-43页 |
3.4.4 固定化酶用于L-茶氨酸的双底物流加转化 | 第43-44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主要结论 | 第44页 |
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