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诗歌的时空意识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9-15页 |
1. 时空意识的发展轨迹 | 第9-10页 |
2.“时空意识”的概念说明 | 第10-11页 |
3.研究现状的归类梳理 | 第11-15页 |
二、时空意识之基本构型 | 第15-31页 |
1.角落时空 | 第15-18页 |
1.1“我”与“你”的相对模式 | 第15-17页 |
1.2 颇具时空感的意象组合 | 第17-18页 |
2.梦幻时空 | 第18-21页 |
2.1 虚幻的时空构建 | 第18-20页 |
2.2 动态的人物形象 | 第20-21页 |
3.都市时空 | 第21-25页 |
3.1 时空关系的转变 | 第22-24页 |
3.2 都市空间的异化 | 第24-25页 |
4.旷野时空 | 第25-31页 |
4.1“家宅”意象的重现 | 第25-26页 |
4.2 存在于内心空间的两种意象 | 第26-31页 |
三、时空意识之审美特征 | 第31-39页 |
1.“兴”的自由变体 | 第31-32页 |
2.抽象的山水呈现 | 第32-34页 |
3.双重对话空间的生成 | 第34-39页 |
3.1 从独语到对话 | 第35页 |
3.2 与自然的“对话空间” | 第35-36页 |
3.3 与历史的“对话空间” | 第36-39页 |
四、时空意识之现代性追求 | 第39-49页 |
1.求索时空中的人性初探 | 第39-43页 |
1.1 挥之不去的悲凉基调 | 第40-41页 |
1.2 无所不在的孤独感 | 第41页 |
1.3 对死亡的关注 | 第41-43页 |
2.异化时空中的人性守护 | 第43-46页 |
2.1 怀乡病的蔓延 | 第43-44页 |
2.2 现代都市的边缘人 | 第44-45页 |
2.3 从“他者”身份的逃离 | 第45-46页 |
3.旷野时空中的人性追寻 | 第46-49页 |
3.1“静观”下内心空间广阔性的获得 | 第46-47页 |
3.2 主体意识中透出的禅宗意味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